听到这话,李大妈马上从包里掏出一个白色证件摆在了李某的面前。上面印有“河间市人民法院特聘调解员”的字样,还有李大妈的人头照。
“上法院之前,先过了我这关。”李大妈说话更硬气了。
两小时之后,双方同意,以5000元的赔偿结束争端。
“自从‘调解110’开通以来,我每天都跟公安人员一样随时待命。”李大妈说。
李大妈是河间法院于2008年聘任的调解员之一。时村乡是她的“责任田”。目前,在河间法院遍布全市各乡镇、街、村的诉前调解网络中,已经有128名李秀芹这样的特聘调解员随时待命。法院为这些调解员配备了“调解专用手机”,并给全市20个人民调解室订阅《人民法院报》学习法律、知晓时事,组织每周一次的法律学习班。他们按要求,在接“调解110”电话后48小时内介入到矛盾纠纷中进行处理,调解期限为一个月,调解成功的案例当事人自行达成调解协议或共同申请到法院进行司法确认,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则由基层法庭指导当事人进入诉讼渠道。
一套高效机制赢得万口赞
这是一起因房屋装修引起的纠纷,纠纷的双方是瀛州镇一街村民宋某和王某。2005年宋某为王某家安装水暖,因水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漏水的问题,王某以此为由多年来一直不支付14000元余款。司法调解中心主任田子岂通过“110热线”得知此事后,多次和调解员上门做双方的工作,经过20多天的不懈努力,双方被法官和调解员真诚打动,也逐渐做出让步,田主任看到调解有望,随后将双方约到了河间法院阳光调解室进行了最后一轮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拿到调解书后,双方当事握手言和。宋某对田主任说;“调解110”机制又快又方便还省钱。”王某也说:“到这儿还真是来对了。”这是“调解110”机制运行以来成功调解纠纷的一个缩影。
“调解110”工作最早延伸到2008年,河间法院将司法工作拓展到了基层,整合基层社会资源,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法院主导、群众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调解110”。他主要运行模式:司法调解中心是中枢,3659110调解热线是纽带,分布在全市20个乡镇的128名调解员为主体,广大村镇调解组织是基础,各法庭驻乡法官是支撑。纠纷主要有三个来源:直接打热线的、立案庭转来的、乡镇委托的。几年来,3000余件民间纠纷在源头和诉前得到化解,在“诉讼爆炸”的大背景下,该院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却连年下降,近三年降幅分别达14.4%、6.9%和6.5%。不打官司不花钱的纠纷处理方式,为河间的基层稳定提供了便捷途径,也降低了农村社会管理成本,这几年,全市“民转刑”案件锐减,群众安全感提升。说起河间法院“调解110”工作,河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彦明给予这样的评价:“由于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司法为民,‘调解110’机制在‘平安河间’建设中发挥出巨大作用;而有了人民群众这块‘试金石’,河间法院工作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司法权威的“含金量”也更大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