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关系深度调整
2013年的大国关系仍然充斥着碰撞、合作及其背后不断加强的相互依存。其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由中国所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逐渐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
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决定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一个首屈一指的老牌超级大国和一个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想办法打破“新兴大国与老牌强国必然冲突”的历史魔咒。
同时,中国和俄罗斯互动频繁。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访地便是俄罗斯。不到一年,中俄元首多次会晤,两国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正在转化为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实际成果。
临近年末,中欧密集的交往让人感觉到双方距离从未如此接近。通过频繁的会晤,中欧领导人达成了越来越广泛的共识。欧洲“向东看”,中国则“向西开放”,双方的战略接近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等多个领域开花结果。
11月通过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未来5至10年的合作画就了“路线图”。虽然此前中欧因光伏产品争端而发生矛盾,但在矛盾解决之后,双方合作共赢的主旋律更加激昂。
与之类似,其他大国间碰撞大多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良性互动的大局。斯诺登事件使本就冷淡的美俄关系又遭“强力制冷”,计划中的“奥普会”胎死腹中。但是,中断6年的美俄外长和防长“2+2”会谈,却仍按预定安排在华盛顿举行。美国还在叙利亚问题上与俄达成框架协议,使叙化武危机峰回路转。
俄欧虽然围绕乌克兰展开“争夺战”,但是政治外交上的不和并未导致俄欧经贸合作“踩刹车”,俄欧签署了2050年前能源合作路线图,双方重申将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伙伴关系。
碰撞也好,争夺也罢,大国关系都挣脱不开互依互存这张越织越密的网。这是世界局势发展的结果,更是当今全球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国越来越成为利益深度互织交错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互依互存已成为大国相处的第一要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已是不争事实。正基于此,大国合作才如此密切,互动才如此频繁,合作共赢才如此深得人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