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酒致死,病根在哪?
近年来,下属陪酒身亡的事件不止一次发生。无酒不成宴,一些地方甚至打出“接待就是生产力”的标语。而如此扭曲的接待意识,正是“陪酒致死”悲剧发生的祸根。
公职人员陪酒致死是个警示,反映着现实里的荒诞。荒诞的“酒文化”,既助长了公款吃喝的歪风邪气,也扰乱了市场秩序,而更为致命的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选人用人程序。
一些“酒精考验”的人,在推杯换盏中步步高升,进一步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也衍生出畸形的酒文化。酒精在一些时候扮演着关系运作的“润滑剂”,喝酒也成为一些人编织关系网的手段。
在11月的新华舆情中,《黑龙江副省级干部喝酒致陪酒人死亡》名列热点新闻之列。人们围观的,不止是“这一个”,而是“这一种”,一种媚上唯上的姿态,一种官本位的心态,一种“形象”大于“本质”的生态。
中央八项规定已实施一周年。一年来,浊气得以涤荡,吃喝浪费之风被遏制。随着制度的笼子进一步扎紧,餐桌上的酒必将被撤掉,但披着酒文化外衣的官僚作风如不改变,接待背后的权力臆想和谄媚便不会终结。改变部分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以洁身自好来重塑权力形象,才是防止“陪酒致死”发生的关键。
“陪酒致死”元凶不是酒精而是特权思想
在中国,一直都有“酒风就是作风”、“酒品说明人品”的说法,喝酒已经成了生活中体现工作能力甚至安身立命的必备手段,中国是人情大国,很多事情看人情,看交情,如果官员能将酒桌文化融汇贯通,必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正因如此,才使好喝者乐此不疲,能喝者勇于争先,而对于那些酒量差的人,只能疲于应付,为了得到领导的重视,只得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然而为陪领导尽兴,陪酒人当真成了“舍命陪君子”,官场的作风之弊,可见一斑,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工作日午休期间禁止国家公职人员饮酒,但在其它业余时间,官员的公款娱乐活动依然十分猖獗,官员酒后打架骂人、酒驾、酒后嫖娼等恶劣行为,屡见报端。
酒可陶冶情操,也可伤风败俗,公职人员推杯换盏、酒气熏天的行为,只会让老百姓感到铺张浪费、腐败堕落。整治公职人员酒桌上的不正之风,需要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各地的吃喝之风得到有效的遏制,各酒店公务宴请的订单相比往年大幅下降,然而仍有个别干部对中央禁令“阳奉阴违”,他们碍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穷尽所能找寻各种隐蔽场所,企图瞒天过海。
对此,监管部门必须以铁腕之力,狠抓干部作风,畅通群众的举报渠道,提高公众对公职人员违规行为的敏感度,形成社会监管的合力,营造一份想喝不敢喝的紧张氛围,使公职人员切身的感到监管的压力。
整治酒桌不正之风,需要政府部门公正公平的办事制度,如果官员们遇事能不论亲疏远近,秉公办事,让那些善于拉关系,走关系的人,没有投机取巧的空间,那么各种目的的酒局、饭局自然也就少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的进步不是喝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让能喝善喝者自省,让实干肯干者上位,唯有如此,才能让党风、政风成为一镇清风,才能让酒气、俗气远离社会政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