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管住吃管好住管控行管制游(2)

[解放日报]管住吃管好住管控行管制游(2)

核心提示:细数规定提出的要求和标准,里面共提出38项禁令,包括11项“禁止”事项和27项“不得”要求,起到了管住吃、管好住、管控行、管制游的作用。今年79.69亿元“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21.3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99亿元,公务接待费14.34亿元。

政策有了,监督怎么做

新修订的《规定》细致程度,让人叹服。包括用餐方面具体到“要求接待对象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不得向接待单位转嫁。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只可以安排一次工作餐”。连陪餐人数都有严格控制:“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问题是,政策有了,谁来监管?

《规定》指出的路径是,全面公开,强化问责。 “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建立接待信息公开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立体式的接待工作监督检查体系,明确监督检查内容”、“将接待工作纳入问责范围,强化责任追究和惩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责是破解公务接待管理难题的关键一环。没有问责,不设高压线,再好的制度和标准也难奏效。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各级监管之下,查处了不少违规接待案件。今年8月,乌鲁木齐市经信委党组书记因公款宴请原工作单位领导,花费2210元,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并由个人承担宴请费用;9月,黑龙江省龙煤鹤岗分公司业务培训期间,几名员工乘公车到兴凯湖景区旅游,分别收到撤职、记过等处分。

依靠全社会监管,首先要做到信息公开。这是一个逐渐开放的过程。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至2010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公布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但涉及公务接待的“热点”,还属于“保密范围”。 2011年,科技部在财政拨款支出说明中率先以文字形式公布“三公经费”预算,随后各部开始公布“三公经费”。

此次,为了增强公务接待活动的透明度,《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年度组织公开本级国内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等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行政学专家认为,只要做到信息公开,打破“自我监督”的思维,从预算、报销手续、公示等环节入手,加强监管敢于处罚,便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链接

2013年中央三公经费预算减1.26亿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

今年79.69亿元“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21.3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99亿元,公务接待费14.34亿元。

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1.26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0.2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0.33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0.64亿元。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中央“八项规定”、到政府承诺本届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将进一步收缩。根据财政部的消息,今年按照“三公经费”预算零增长原则,将公务接待费预算总体压缩了4.3%。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