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改革尚需深化,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成熟定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经过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其发展活力、带动力、影响力日益提升;非国有成份从无到有,成长壮大。毋庸讳言,构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任务远未完成,效率还有待提高。国企是资源、资金与人才的高地,如果经营困难有支持,那么,其创新能力就很难形成,甚至会躺在国家身上寻求保护与支持。因此,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
三、出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长效机制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是打造中国改革的升级版,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创新优先的跨越式发展。
建立战略模式调适机制。一是要变赶超战略为要素优势发展战略。正确认识我国资源能源不足的客观现实,切实降低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注重借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走比较优势、节约集约、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变不平衡发展战略为和谐发展战略。要调整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保持各地具有参与竞争与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优化区域结构。三是变出口导向、投资导向型为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发展战略。要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政策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四是调整干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以GDP论英雄,更多考虑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等因素。
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是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根本保证,也是创新的根本动力。离开市场、离开企业,让创新成为生产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当前首要的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严格约束政府投资直接介入市场微观领域,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重大利益项目外,一律由企业自由决策,真正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要求。政府主要审核“安评”、“环评”等负外部性问题。其次,要打破产业藩篱,放开市场准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质量,创造各种市场主体公平使用要素资源、公平竞争的规范制度环境,推动产业发育与升级。与此同时,政府要把关注点从审批环节转移到监管环节。一方面,让所有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和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改善和加强监管,对于秩序破坏者施以重罚。
加快要素价格体系改革。要素价格决定市场主体的成本、收益及期望值的高低,对投资、创业、创新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产品市场基本形成,而要素市场却被干预过多,集中体现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及利率、工资等要素价格方面。
资源性产品价格管制导致价格不完全,市场发现并形成价格的机制失灵。其中,水、天然气、石油、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是重点。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如风电、光电的发展,定价机制是关键。应通过资源税改革、国有资源产权收益制度改革,实现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把外部成本和所有者权益体现于价格之中,以真实反映要素稀缺性。
利率是金融资源价格,事关金融资源配置的信号和配置效率。当前要尽快解决资金价格行政化倾向,消除银行主要靠吃利差的弊端,推动银行融入实体经济,提升银行竞争力和服务创新的能力。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实践证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银行体制、资本市场等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化。
工资是劳动的报酬,也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应接受劳动市场的基本规则,但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市场的监管,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议制,防止资本过度地使用其话语权,损害劳动者权益。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城镇化提速背景下,公共服务要逐步覆盖所有常住人口,以改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条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