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打假”关键在于信息公开

扶贫“打假”关键在于信息公开

正如贺岁电影《私人定制》中所说的“贫困县的帽子摘不得,摘了就没了国家补助”,眼下不好听却很实惠的“贫困帽”日渐成了香饽饽,一些地方挖空心思,削尖了脑袋要戴“贫困帽”,戴上之后就千方百计赖着不愿摘下。

黑龙江省的海伦市(县级市)是最新一例。这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不久前却曝出变相投巨资新建豪华政府大楼。当地机关干部透露,市领导积极动用“关系”争取贫困“帽子”,而且海伦市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却没有任何有关摘掉贫困“帽子”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时间。这些怪现象显示出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有了“贫困帽”,县级财政日子好过了,政策优惠了,国家专项扶持也多了。在利益驱动下,贫困“帽子”评定各地往往有注水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申报国家扶贫重点县,申报扶贫项目,从立项到检查、验收,有水分,脱贫的标准也有水分,扶贫的主体也有玩虚的、摆花架子的。

我们应感痛心,国家财政划拨巨额专项资金用于消除贫困,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一些扶贫资源却错误配置,极少数富县戴上了“贫困帽”,同时不少扶贫资金被一些地方政府挪用。由此可见,扶贫开发亟需“打假”。

扶贫工作“打假”,关键在于信息公开。只有让扶贫县的评定、扶贫项目的审批都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强有力的监督,才能确保扶贫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和人手中。另外,需要严厉惩处弄虚作假骗取扶贫资源的行为,严厉追查地方政府侵吞、挪用扶贫专项资金的行为。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不久前表示,下一步将改革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通过改进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研究建立重点县推出机制。

我们希望看到,这些扶贫开发领域的改革举措能够真正起到作用,让宝贵的扶贫资源真正用到“刀刃上”。健全体制机制,让地方政府的谋利之心不再放在扶贫资源上,让“贫困帽”不再成为“香饽饽”。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