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近日,上海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20条改革措施,核心的改革逻辑是从管国企到管国资,从国资股权独大到发展混合所有制,从行政式指派任命到市场化选人用人。
应该说,这些改革的逻辑与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相一致,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简政放权为主线的去行政化改革打开了全新的一片天地。如果这20条能够得力贯彻,对于激发上海的国企活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改革的前沿阵地,本轮全面深化改革亦是如此,不管是营改增、房产税等税制改革,还是作为今年改革标杆的自贸区建设,上海都拔得头筹。这一次,上海再度打响了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的“第一枪”。仔细分析国企改革的“上海方案”,不乏令人惊喜的亮点,带来不少深化改革的启示。
其一,以混合所有制激发正能量。推动地方国企上市,既可以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渠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职业经理人等人才资源参与经营管理,发挥企业家作用,也为完善地方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化思维打开了新窗口。
其二,把国有资本的好钢用在刀刃上。盘活存量,是今年以来中央反复强调的经济政策。国有企业资本存量巨大,但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管理形态中,资金使用效率偏低,甚至不乏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上海方案”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将国资的80%以上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领域,既可提高国企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国企资金的使用与国家战略、政策导向实现更高程度的融合。
其三,厘清身份困惑,明确发展方向。多年来,国企该以利润诉求为重还是以公共福祉为重,一直争论不断。“上海方案”规定,要明确国企功能定位并按照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三类实施分类管理。竞争类国企,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功能类国企,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公共服务类国企,以确保城市稳定运行、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不同的目标,意味着不同的评价体系,这为国企找对路、做对事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四,焕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创新创业。国企改革,最难改的是人。一直以来,一些国企负责人“既当高官又拿高薪”。上海此次出台的国资改革意见中,国企“去行政化”的导向引人注目。全面推行国企领导人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一系列举措意在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
淡化行政化色彩,可以把创新精神和市场气息更多引进国企,更让国企薪酬制度的制定有了更合理依据。此外,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无疑在制度上为敢闯敢试、创新创业撑腰鼓劲,为竞争类国企成长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坚实舞台。
回首来时路,国企前进的每一步,无不以市场化为航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今天,国企不再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的特殊企业,而努力变身为与其分量相匹配的市场领军者和改革生力军。上海启动的国资国企改革,让人对国企改革前景充满了新的想象。当全面深化改革的集合号吹响,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索者、行动者,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共同创造国企改革发展的新精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