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上海试水国资改革值得期待(3)

【案例】上海试水国资改革值得期待(3)

“国董63岁必须退休”迈出国企改革重要一步

在国企,高管不想退休早已不是新闻,就其原因,无非两个——既当高官,又拿高薪,谁想退休?在国企当高管与在政府当高官多少还有一点不同——在政府当高官,到了年限必须退,而且没到年限就有可能退居二线;而在国企当高管,只要不犯错误,一直当高管几乎不成问题。上海规定“国董63岁必须退休”,这是一条硬杠杠,也是上海国资改革“第一枪”应该发挥的示范效应。

国企的高管要退下来,怎一个“难”字了得,甚至可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领导干部终身制在我国早已打破,而在国企始终余威犹存。这其中固然有企业发展壮大需要德高望重的领头雁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浓郁的“官本位”意识作祟。

国企高管为国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是国企高管拒绝退休的借口。你在位时做出了贡献,国家和人民给了你高薪、高待遇;你退下来后,国家和人民不但继续给你比一般员工工资高得多的高薪,还要让你安享幸福晚年。这不仅是国企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的行动。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财富是人民创造的。国企高管的作用,无非就是当了火车头。然而,火车头不能一成不变,也需要更新换代、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当国企发展到一定地步后,当国企高管任职达到一定年限后,国企高管从万人瞩目的位置上退下来,既有利于企业发展,也有利于国企高管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

国企改革是块硬骨头。“国董63岁必须退休”,上海迈出了国企改革坚实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步必然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改革要敢于涉险滩、难啃硬骨头,希望上海的国企改革为全国探出新路,引领和带动全国迅速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热潮,如期圆满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宏伟目标。

“去行政化”是考察国企改革的标尺

备受瞩目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简称“20条”)在上海国资改革工作会议上正式公布,内容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等细则,被视为国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质性举措,其要义在于推动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规律。解读这次改革,国企的“去行政化”是颇有意味的关键词。

从国企行政化的具体表现看,主要体现在政府与企业职能和角色不分,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甚至直接管理,亦官亦商,国企凭借政治权力而在许多竞争性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同时,企业领导人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20条”对于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国企过浓的行政化色彩。

国资改革的其他方面在深层次上都与“去行政化”有联系,它可以作为国企改革是否真正有效的表征。从管“经营”到管“资本”的转变,就强调了管好国有资本的运行,而不管企业内部事务,这是国企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的体现,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的落实。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通过产业的开放、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与股权的证券化、社会化与国际化这些手段,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做到既有国有股权,又要引入民营资本、管理层和职工个人股份等。这项改革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国企市场化运行,但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其与国企的“行政化”冲突亦将变得明显,国资改革在步入“深水区”,体制性障碍将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

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早就提出的目标,但难以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国企的管理,在一开始就被纳入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去行政化”既需要解开国企产权问题的症结,又需要打破各种利益关联。而国企的改革,本身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它依赖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明确性、政策的延续性,是一项长期的攻坚战。可以说,国企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而其市场身份逐渐清晰的“去行政化”过程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尺。上海率先推出的国资改革,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