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测度人口城镇化

多维测度人口城镇化

201401030936218642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地区城镇人口与其总人口的相对变动过程。在量的方面,它表现为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质的方面,它体现了一个地区居民城市生活方式的趋同程度。在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中,人口城镇化的测度非常重要。首先,测度人口城镇化,不仅可以了解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还能据此展望人口城镇化的前景。其次,测度人口城镇化,不仅有利于宏观层面的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也有利于微观层面的城镇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应从多个维度测度人口城镇化。

粗城镇化率反映宏观经济状况

众所周知,城镇化水平由城镇化率度量。截至目前,国家统计局只公布了一个城镇化率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6%。也就是说,2012年末,全国范围内在城镇地区工作和生活半年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一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用以反映某个时期在城镇生活工作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里的“在城镇生活和工作的人口”包括城市原有居民和离开原户籍地半年以上在这个城镇生活工作的流动人口。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城镇人口生活状态的差异,可称之为“粗城镇化率”。粗城镇化率的意义在于,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宏观经济繁荣与否;同时,肯定了农民工对城镇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

市镇流动人口比反映人口城镇化的层次性

我国的流动人口分为三部分,即农村流动人口、城镇流动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就地非农化,形成农村流动人口。除了就地转移之外,农业转移人口还向城镇和城市两级单位转移,形成城镇流动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人口直接转移到城市并不现实,而将农业转移人口主体部分转移到城镇,在城镇充分发育的前提下,使人口有序进入城市是可行之举。因此,在当下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市镇流动人口比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层次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26094万人,其中,农村流动人口3497万人,城镇流动人口5550万人,城市流动人口17046万人,据此计算的市镇流动人口比为3∶1。这个指标值说明,如果有4个人从农村转移出来(忽略城—城流动),其中有3人转移到城市,有1人转移到城镇,因此,应根据对市镇流动人口比的时序测度,尽快安排市镇两级单位的公共资源配置,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