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主城区人口比重反映城市对区域人口的极化效应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考察中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对促进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这里的中心城市指设区的城市。由于设区的城市都是地级以上城市,是地方经济中心,因此中心城市城区人口比重能够反映大中城市对人口极化效应的强度。这个指标的计算较复杂,中心城市人口包括市辖的户籍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中心城市城区人口包括城区流动人口和城区城镇居民户口人口。以济南市为例,济南市公安局户政处的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末,济南市的户籍人口是606.6万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流动人口)192万人。其中,主城区户籍总人口是349.2万人。据此计算的济南市城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77%。中心城市是人口城镇化的前锋,其对人口的极化效应对区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这个指标对引领区域人口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分居留时段流动人口比重反映流动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潜力
流动人口中具有农村居民户口的人口由于长期生活在城镇,已习惯于城镇生活。这部分人口是流动人口中能够成为市民的稳定力量。因此,通过考察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留时间,能够观察流动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潜力。分居留时段流动人口比重表述为,分居留时间长度的流动人口数量占总流动人口数量的比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两年、两年至三年、三年至四年、四年至五年、五年至六年、六年以上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0.22%、21.24%、15.32%、9.81%、5.73%、4.06%、23.62%。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分时段流动人口比重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但是半年至三年流动人口比重和六年以上流动人口比重较大。如果六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基本具备在城镇生活的能力,那么如何把这部分人口彻底转为市民?对流动半年以上三年以内的人口,如何为其合理地安排公共服务,为其彻底转化为城镇居民创造条件?
净城镇化率反映城市生活方式的同质性
流动人口不能完全转化为城镇居民。因为,连接在他们身上的户籍和土地两根脐带尚未彻底剪断,他们随时有返乡的可能。从长期来看,将流动人口计算在内的粗城镇化率指标具有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萧条和繁荣阶段指标数值会发生较大变动。所以,应制定“净城镇化率”指标,来反映人口城镇化的实质内容。所谓净城镇化率,指城镇地区具有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具有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口在城镇生活的稳定性强,他们中鲜有由城到乡的户口迁移。这个指标剔除了长期在城乡之间摆动的流动人口,能基本反映城市生活方式的趋同程度。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户口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14%,且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悬殊。这个指标值相对于粗城镇化率较低。净城镇化率表明了农业人口的非农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深度城镇化的标准。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
链接
新型城镇化:特色与产业并重
城市与繁荣并不能画等号。美国曾经的大城市底特律,由于汽车产业的繁荣而迅速发展。但随着汽车业的衰落,底特律也迅速衰落。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可能产生很多问题。如何发展一个城镇的产业?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各个地区应该根据本地的条件,发展既具有本地特色又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样才能使小城镇有活力。目前“千镇一面”、“产业高度同构同质”是我国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大问题,如何进行产业定位而不盲目地发展,是城镇发展将来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城市发展与欧美差距不算太大。巴黎只有北京的朝阳区那么大,纽约、伦敦与上海相比只能算小城市。我国城镇发展的短板是小城市与欧美城镇相比显得较弱,也缺乏特色。
发展中国特色的小城镇产业结构,意大利的专业镇经验值得借鉴。意大利有许多有特色的专业镇,这些镇将大量中、小型规模家庭企业汇集在一起,其生产过程被分割成一系列渐进的产业,彼此间形成紧密的联系网络,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全意大利专业集群镇数量众多,极富竞争力。近年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大批专业镇,依靠灵活经营,撑起“中国制造”。“一镇一业”、“一城一品”优势很大,是未来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摘自郑风田:《新型城镇化应从改革土地制度入手》,《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2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