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从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革命战争的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未间断,即使是重病缠身、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学习。毛泽东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1月3日上午,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毛泽东主席晚年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做客人民网,以“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为主题与广大网友交流。
徐中远指出,纵观毛主席晚年的读书生活,感到毛泽东主席读书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是毛泽东主席一贯的主张,也是毛泽东晚年读书的一大特点。毛主席晚年除了爱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之外,还爱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著名的历史小说。毛主席对中国文学古籍也读了很多。《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文章、唐、宋、元、明、清诗别裁集、《词综》、《曲选》,《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集》、《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等书都是毛主席爱读的。《唐宋名家词选》读过的本子就有几种,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五他已重病在身,还亲手写了“唐宋名家词选”的书名,让我帮他找这本书,他还要读这书。
毛主席晚年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内容上来说,马列主义著作、哲学著作、鲁迅著作、历史著作、经济学著作、军事著作、文学著作、自然科学著作、技术科学著作等,他都终身爱读。从时间上来说,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他老人家都有兴趣。1974年、1975年,他还读过《化学》、《动物学》杂志,还读过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还读杨振宁著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李政道学术理论刊物《不平常的核态》等等自然科学著作。晚年,他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等著作都有兴趣。他不仅对中外文学名著读了又读,爱不释手,对中国的古今的笑话书、小人书等也爱读。从1974年1月1日到6月30日整整半年的时间,他老人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笑话书。例如:《古代笑话选》、《历代笑话选》、《笑话新选》、《笑话新谈》、《笑林广记》、《新笑林一千种》、《哈哈笑》、《笑话三千篇》、《幽默笑话集》、《时代笑话五百首》等数十种笑话书,他都看过。70年代,《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人书,他老人家也常在茶余饭后翻阅。还有历代的字帖、名人墨迹、名家书画作品、《楹联丛话》等等,他也是爱不释手,可了又看,读了又读。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各位网友,毛泽东晚年是博览群书的。
第二个特点,毛主席喜爱读的书延续时间长。 他爱读一数是长时间的手不释卷。我们服务工作过程当中知道,毛主席爱读《共产党宣言》,这本《共产党宣言》从1920年他第一次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一直到1976年,在后来的56年里他不知道反复读过多少次,一直到晚年还在读大字本的《共产党宣言》。他在逝世的时候,1976年9月9号去世的时候,他身边就放有好几本《共产党宣言》,一本是大字线装本的《共产党宣言》,还有小字本,是延安时期出版的小字本的《共产党宣言》,还有外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除了《共产党宣言》,还有《鲁迅全集》,也是毛主席爱读的。1938年上海出的《鲁迅全集》送到了延安之后,毛主席读到,一直到1975年,毛主席还手不释卷地读这本《鲁迅全集》。后来大字本印出来以后,他还反复地看大字本《鲁迅全集》。一本《鲁迅全集》他读了近40年左右的时间。还有《二十四史》,就是清代乾隆武英殿版的大字线装本《二十四史》,毛主席从1952年得到这本书之后,一直读到1976年,前后24年读,手不释卷。许多《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部分,是他老人家最爱读的,许多的传记,他在阅读中还十分用心作了标点、断句,划了着重线和作了多种不同的标记,许多地方都写有批注文字。其中的《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都读过多遍。直到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后两年,还读《晋书》,用颤抖的手在《晋书》好几册的封面上用红笔写上:“一九七五年、八月再阅”、“一九七五,九月再阅”。1975年,已经是82岁的高龄了,他老人家还手不释卷地读《晋书》。他不仅自己读,还把自己觉得内容比较有意义的送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阅读。胡耀邦同志曾翻看毛主席批划阅读过的《二十四史》时,他充满深情地说:“毛主席啊,毛主席,谁也没有你老人家读中国历史读得多啊!”这是胡耀邦同志对毛主席读《二十四史》的一个很有感触的话。
毛主席除了读《二十四史》,其他的各种稗官野史、历史小说,他也爱读。从1952年到1976年9月9日他老人家逝世至,前后系统延续读了二十四年,手不释卷。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就很爱读古典小说,到了晚年生命里,还一次一次反反复复读这些古典小说,他自己讲,《红楼梦》至少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实际上像《红楼梦》等这些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他老人家不知读了多少遍,在上面做了很多的圈划,还做了很多的批注。这是毛主席读书的第二个特点,他喜爱的书,连续时间长。[10:52]
第三个特点,不动笔墨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源自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教诲。徐老师曾经跟他们讲的他自己一个实际做法,徐特立老师强调过“好脑筋不如乱笔头”,这是不动笔墨不看书。[10:52]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在百孔千疮、百废待兴、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之余,仍然挤时间努力研读马列著作,写了不少批注。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经出现了一种否定商品生产的极“左”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提高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说服持这种观点的人,毛主席下功夫钻研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这本书,毛主席读了多遍,经他批注的就有4个本子。毛泽东的批注,都是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否定商品经济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此外,毛泽东还读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做了很多批注。此外,毛主席还挤出很多时间读哲学书籍,写了不少批语。1963年读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三册)时,对该书关于华严宗思想的分析写了近百字批注。该书认为,华严宗承认个别与一般的内在联系,总算有一点辩证法观点。但华严宗又唯心地夸大、吹胀了个别与一般的联系,把这种联系绝对化,甚至抹煞个别的存在。毛泽东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在这段话旁边写了一批注:“何其正确”,就是很赞赏这句话,他还写了批注:“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岂非自相矛盾”。还有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在这本书写了近300字的批语,表达了他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看法。
刚才前面说到的《二十四史》,毛主席生前不知反复读过多少遍,许多册的封面和其他的一些地方都磨破了,许多页上还有毛主席当年看书时留下的种种痕迹。50年代毛泽东读这部史书,60年代还不停地翻阅。1969年6月,毛泽东出差到了武昌,深夜里还不倦地再读《南士》书中的“陈庆之传”,到了1975年8月、1975年9月还继续读《二十四史》当中的《晋书》,刚才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几十年里,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用笔在书上画上竖线、横路线曲线、斜线、三角、方框、问号和圈、点勾、叉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了许多批语。许多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勾画了很多很多,这些笔记、批注、批画是毛泽东读书时头脑的一种活动,思考的真实记录,也是他和作者思想认识、观点、想法、看法、感情的互动与交流。毛主席读书的时候,身边、手边不能没有笔,年轻时、延安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用的是毛笔,后来逐渐地改用铅笔,包括黑铅笔、红铅笔、蓝铅笔、粗黑铅笔、粗红铅笔等等。最后几年大部分用的都是粗的黑铅笔或者红铅笔,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写上批注文字。
在毛主席身边服务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卧室床头桌上、办公桌上、卧室外间会客室的茶几上到处总是习惯放着由服务工作人员削好的铅笔,各种各样颜色的铅笔。
我们从图书服务工作当中感到,《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晚年读的辫数最多、批注最多的一部史书。一共有15种史,一共做了198条,3583个批注,批注的文字,一条最少的是2个字,最多的一条写了914个字,大部分批注一条都是十来个字到三四十个字左右。三是批画、圈点,各种符号很多,各种各样的符号,有时候布满了全书,比比皆是,这是毛主席晚年读书的第三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密切联系实际。毛主席读书都是密切联系实际读书,他在读书过程当中,将所读书上的内容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与党的建设的实际,与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实际,自然科学实际等等,与读书人自己的工作实际、思想实际、理想信念实际、情感实际等等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读书时读书人自己头脑里所想、所思、所动等等都写下来,记下来,表达出来。这种所思、所想、所写、所记、所表达的,仿佛是读书人在与书的作者或书上的人物包括历史人物、现代人物、死人、活人等面对面的交流、交谈、讨论。对作者的话、书上人物的话及其政治主张和思想、认识、观点、过去的事、书上的记载等全部文字,毛主席都是用心用脑,用心思考,有感即发,有想就批,有话即写。对伤的话赞成就表示赞成,不赞成就表示不赞成,有疑问就提出疑问,有反对就提出反对。总之,随读随想,随想随记,实想实记,怎么想就怎么批、怎么注就怎么记。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是密切联系实际,一直到晚年的时候,毛泽东读《二十四史》都是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实际是毛主席读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他最重要的一个读书方法。我在《毛泽东读书十法》新书里面介绍了毛泽东读书的十种方法,其中第一条方法就是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读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