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十个特点(2)

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十个特点(2)

第五个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读、重点部分反反复复读。从毛泽东晚年读书实践的具体来看,“选择”的书,一般都是他有兴趣、爱读的”对自己有启发和教育作用的书。”“选择”的书,不一定是“重点”的书,“重点”的书一般都寓于“选择”的数只中。选择”的书肯定是要读的,“重点”的书是反反复复读的,有的一读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一般作为重点的书,毛泽东读得多、下功夫多,批注的多,圈画的多。“选择”的环节是不能缺少的。“选择”这个方法,可以读更多的书,可以拓宽思路,可以拓宽读书的范围,在这个选择的过程当中,寻求大多数的重点,“选择”是读书的开始,“重点”是读书的延续。没有“选择”就没有“重点”,有“选择”地读书是重要的,“重点”读书更重要。如果说选择的读书是一般的层次,重点的读书,对毛主席来说就是更高的层次。

我们知道,毛泽东在几十年的读书长河中,有选择地读书,有重点的读书,重点的书反反复复地读,这是毛泽东一直是这样做的。

关于选择的读书和重点读书的事例是很多的,毛泽东生前读选择的书和重点的书,往往是交错进行的。读读选择的书,又读读重点的书,重点的书读久了、读累了,又读读选择的书,选择的书读多了,读累了,读倦了,又读读重点的书。正如他曾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一段话,人的脑子这么大,功能就这么复杂,感觉、思维、视听一定也是各有分工的,我看文件累了换换纸笔,政治累了看看文艺小说,看诗词累了看看自然科学,看文字累了看看小人书,这样达到调节大脑的目的。

上面说到的毛主席晚年读武英殿板的大字现状本《二十四史》,毛泽东是通读过的,他读得多、批注得多、批画得多,许多人物传记的书,读了五六个以上,还有《南史》、《新唐书》、《后汉书》等等,这里面的人物传记,都是他晚年读书的重点部分。

第六个特点是读书的视角多。读书的视角多,“多视角”的读书,就是从多个不同的视角读同一部书、同一种书、同一本书的读书方法,我们在服务过程当中知道,毛主席读书,有一些书一读就是几十年,例如《共产党宣言》、《二十四史》、鲁迅著作,里面很多哲学方面的书,还有各种《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等等,这些书是从不同视角读,几十年读而不厌,因为每次的读书他有不同的视角读,视角多,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收获,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收获,读起来就一读就愿意读。

就拿《二十四史》这部书来说,《二十四史》是史书,从历史角度去读,这是毫无疑义的,毛泽东在读的过程中,还能从政治的视角去读《二十四史》,从政策和策略的视角去读《二十四史》,从战略和战术的视角去读《二十四史》,从外交的视角去读《二十四史》,从组织工作选人用人的视角去读,从生产生活的视角去读,从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视角去读,等等,这是不同的视角,他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他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读而不累、读而不倦,越读越爱读。

我们在服务工作实践中感觉到,书是同一部书,人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视角去读,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效果。在读书过程中,常常变换变换视角,变换变换方法,这样读起来新颖,读起来有新意,读起来有兴趣,读起来有新的成效,有新的爱读,所以就会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劲头,越读越有成效,这是毛泽东晚年读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启示。

第七个特点,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书放在一起对照着读,对比着读,研究着读。所谓对照着读、对比着读、研究着读,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常常将同一个内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注释、不同评说的书,或者将同一类文体的书,如历史和小说等等,不同作者的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放在一起、在身边,对照着看,对比着读,研究着读。看看这一种,又读读那一中,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立场进行分析,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看法。

我们在服务工作中知道,毛主席晚年读《二十四史》的时候,常常把《前汉书》和《后汉书》放在一起读。看了《前汉书》,又看了《后汉书》,读读《前汉书》,又读《后汉书》,把这两种书对照看,对比着读。对《前汉书》中记载的西汉一朝的史籍、史实、人物、评价等等内容文化,在阅读中进行比较,他反复读了这两种书之后,他写来这样一种批注:“《后汉书》写的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

在晚年读书当中,他有时候还把《二十四史》当中的《南史》和《北史》对照看,对比着读。他说:“《南史士》和《北史》的作者是倾向统一的,他的父亲李大师也是搞历史的,也是这种观点。这父子俩的观点,在李延寿写的《序传》中也说得十分明白。他还说:“《南士》、《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有倾向统一的思想,比《旧唐书》更好些。

第八个特点,人走到哪里,把要读的、爱读的、正读的书带到哪里。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去杭州、去长沙、去武汉、去庐山等等这些地方,都要把自己身边重要的书、正在读的书,统统都要带上,带上就是十几个木箱,带到外地去以后,还要和北京摆放的形式一样,床上摆什么书,会客室摆什么书,茶几上摆什么书等等,他看过的书,基本上北京能看,在外地还接着看,这是他走到哪里都是把这些书带到那里,和北京一样的看书。

第九个特点,独立思考,不死读书,不尽信书。不是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信。毛泽东在读书过程当中,对书上所写的、所说的人和事、人物这些言论和阐述的道理和阐述的道理、所记述的史实、史迹、史例、史故、史论、史评,等等,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去对待、去研究,用自己的大脑去辩证地思考,从不人云亦云,从不书上怎么写、怎么说,他自己就怎么信、怎么说。他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说的书,是指《书经》。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及于其他,就是说,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11:23]

第十个特点,挤时间,下苦功,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在1938年8月22日,在延安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说你学到一百水,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你死了,你还是没有学完,而由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再继续学下去。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说过:“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行的,要想一个法子,叫“挤”,用挤来对付忙。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服了,这就是木匠师傅向木头一挤,木头就让了步,才成功的。自从木头让步以来,多少木头顶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的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让它让让步,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

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钻,如木匠师傅钻木头一样的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还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毛泽东是这样讲的,实际上是毛泽东自己读书的一种实践的体会,他读书的实践,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挤出来的、钻出来的。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夫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样品学习的习惯。

毛泽东看书的时间,饭余茶后,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他都用来看书,所以,毛泽东看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下苦功的,一直到最后都是下苦功读书的。1959年1月,一位外宾问毛泽东学习英语的情况时,他说:“我现在正在一字一字地学。若问我问题,我勉强答得上几个字。我要订五年计划,再学五年英文,那时可以看点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现在学了一半,看书不容易,好象走路一样,到处碰石头,很麻烦。他还对他的秘书,当时任国际问题的秘书林克同志说过,我决心学习,致死方休。他还诙谐地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直到1956年病危的时候,他也没有中止读书。毛泽东最后读书的时间,根据当年有关的记录是1976年9月8日早晨,也就是在他老人家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读的,读了7分钟。毛泽东辞世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读书学习生活结束的时刻。毛泽东同志这种活到老、读书到老、学习到老、生命不戏,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各位网友,我深深地感到,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从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他老人家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在他全身布满了多种抢救器械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的书,可见毛泽东是至死方休。

毛泽东终身酷爱读书,毛主席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书。

胡耀邦同志曾听了我介绍毛主席晚年以惊人的毅力顽强读书的情况后说:“像毛主席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戏,读书不止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

毛主席就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共产党的代表。 如今,毛泽东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读过的这些书还在,见书思故人,见书念故人,故人读书时的神态笑貌、顽强毅力、勤奋刻苦的精神等至今犹在我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