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新三门型”干部

争做“新三门型”干部

“三门干部”是指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的新公务员。“三门干部”大都有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社会实践严重不足,不会面对面与公众打交道,致使党的政策与群众愿望衔接困难,干部化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尤其是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如何走好干群“贴心路”,补上基层群众工作课,成为提高“三门干部”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对此,笔者认为,“三门干部”应向“新三门型”干部转变。

转换观念,走的出机关门。“三门干部”不了解基层,特别是基层的难处、苦衷,而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又处于不断变化中,坐在机关很难说对基层情况了如指掌。干部走出机关门,可以促进干部工作在一线开展、作风在一线转变、形象在一线树立。走出机关门,首先思想上要走出来,年轻干部要深入践行群众观,走出“宁座单位一张椅、不塌基层一面床”的误区,通过在基层体验生活来体会民生。其次要搭建多维平台,组织部门要拓宽实践领域,为年轻干部搭建成长平台,采取下挂、轮岗等方式,差别化推进干部实践锻炼,引导年轻干部在一线大课堂挥洒汗水,经受狂风洗礼、暴雨考验。再次要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干部实践锻炼跟踪管理考核制度,对干部走出机关建立“墩苗”档案,确保历练不走过场。

勤政务实,进的了农家门。“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才能情深。”年轻干部要成长就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融入群众、联系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年轻干部要补齐经验不足、不懂装懂、放不下架子的“短板”,还需其做好从干部到学生的角色转变,多深入田间、多进农家门,多接地气,虚心向群众“导师”请教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年轻干部要发扬“安、专、迷”精神,强化做人做事的定力,对基层农户“户户到”,一家一家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只有为群众解决一个个难题、办好一件件琐事,为群众带去发展的新思路,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真正由“外乡人”变成基层百姓的“自家人”。

清正廉洁,守的紧廉政门。年轻干部身为公务员,就是选择了一条为公众服务的道路。要得到群众信赖、让人民幸福,就必须清正廉洁。不廉者,政令难行。年轻干部要管得住小节,贪腐分子的腐败经历都有一个从不拘“小节”到丧失“气节”的过程。年轻干部要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廉洁从政有关规定,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的谆谆教诲。年轻干部对权力要保持敬畏之心,面对群众时,始终把民心、民意作为第一位的考量,放低姿态,把自己摆在“打工者”的位置;面对欲望时,年轻干部要筑牢“防火墙”,及时踩下刹车,不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上犯迷糊。只有保持敬畏之心,才会做到在工作时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从而在人生大戏落幕时可以优雅退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