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生活成本超纽约,刺痛了谁?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如果唐朝的白居易生活在当下的北京,恐怕要饿死了,且不说有论者认为“真正的纯文学写作都不是饭碗,饿死是诗人最典型的归宿”,单就今天北京的昂贵生活成本,也足以吓跑白居易,或者黯然留下“白居不易”的嗟叹。
都云京沪生活成本高,但居然高过巴黎和纽约曼哈顿,还是让人有些意外。不过,先需廓清一个问题,国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的调查对象并非普通居民,而是针对海外派遣员工,这是两个概念。毕竟,海外派遣员工与当地普通居民所面对的生活成本不尽相同,比如普通居民如果家有住房,可节省大量成本,而派遣员工最主要的支出之一就是居住成本。当然,不是所有的普通居民都有住房,比如对于北漂一族来说,他们中的不少人买不起房,甚至也在高房租面前,气喘吁吁,不堪重负。
京沪生活成本之所以可比肩甚至超过纽约巴黎,居住成本高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因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北京、上海等城市房价在世界最昂贵的房地产市场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东京、伦敦和纽约。高房价、高房租已经让不少年轻人的青春变得沉重。曾有学者感叹,“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当理想在生活的压力、高昂的房价面前变得卑微,年轻人如何找到高雅的精神家园?
日前,北师大教授董藩扬言,北京的房价太低,才会导致北京交通拥堵;无独有偶,北京地铁将提高票价的鼓噪一浪高过一浪,居然有专家认为北京大量的人“有事没事就坐地铁”。多么不接地气,才会有此认知?多么不解风情,才会有此“高论”?如果地铁票价大涨,留给北京居民最后一块的交通福利也就不复存在,生活成本就更高了。
生活成本高一点没什么,如果收入够高;工作累一点也没什么,只要公共服务健全;城市大一点更没什么,如果充盈着人文关怀。然而,据报道,2011年上海、北京的人均GDP均超过1.2万美元,但大约只相当于纽约市人均GDP的1/6-1/5。一方面是拿不出手的收入,另一方面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双重裹挟之下,居民如何安享有质量的生活?
京沪生活成本超纽约,谁的眼泪在飞?首先是那些低收入者,其次是中产阶层,而城市同样会是受害者——当高昂的生活成本吓跑外来人口,城市谈何活力与未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谁能读懂这话的蕴涵?
【启示与思考】
在美世的报告中,从2010年起,北京上海就超过了纽约的生活成本,且差距越拉越大。生活成本的数据,单单反映着高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同时也忽视了众多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消费水平远不及报告中华丽的生活成本数据。
低收入人群的报道层出不穷,他们是城市的美化者,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同时也在经受着一般城市人不曾经历的恶劣生活。近日新闻报道“农民工晒年终账本:不敢进超市、生病硬抗”的新闻。
这是各类华丽数据下的真实写照,高昂的生活成本代表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更是身处其中的打工族承受的生活之痛。蜗居一族、井底人、蚁族跟繁华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繁华的背后是“心酸”,而高生活成本不能代表高消费能力,因为生活成本的高涨也加剧了生存压力。
如果人们对生活成本的高涨表现出越多的关注,那么背后隐藏的一定是越多的焦虑和不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生活成本攀升难以避免。对此我们不应简单地采用行政等手段遏制这种上升,而应积极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使得居民生活成本的上升能够因收入水平的更快提高而抵消,使得企业商务成本的攀升能够因经营业务的扩大和利润提升而抵消——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转型是保持城市活力的关键所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