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顽疾仍雷打不动
一些党风方面的顽疾在基层还是雷打不动,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首先,文山会海仍未根本扭转,空话套话仍然不少。多位受访县乡干部说,八项规定出台后,中央和省里的会议减少了很多,会风出现积极变化,但基层会议仍然很多,平均每天至少要参加两个会,一周十几个不成问题,加上自己组织的小型协调会就更多了。“有的会有用,有的纯粹是虚的,特别是有些大会,基本上是重形式。”
会议顽疾仍让基层干部感到疲于应付。多地受访基层干部反映,县里每个部门开会,大多要求乡镇一把手参加,表面上体现了重视,但天天开会,哪还有时间处理乡里工作?有的干部反映,传达上级精神很有必要,但不能简单地以会议落实会议,或是空泛地“念文件”。
其次,新闻报道依然围着主要领导转。“地方党报党刊围着领导转的八股写作之风一如从前,不想看,没法看”,多位基层干部说,有的地方领导仍热衷于在电视报刊上出风头。山西一些县区的内部报刊、电视台和政府网站,往往成为各个县领导的“报道合集”,少见来自基层群众的声音。
三是,各类检查评比依然较多,基层不堪重负。临近2013年年终岁尾时,多位受访社区干部反映,虽有八项规定,但上级党政部门的各种考核、检查验收活动仍在逐渐增多。河北一位乡镇干部表示,以前市里的考评只针对县里,如今直接考评到乡镇,进行全市乡镇大排名,逼得乡镇干部也要往市里跑。乡镇、社区干部还反映,目前对基层的考核指标依然繁多,有些地方仅一票否决的项目就达十项左右。
受访专家提醒,历史经验表明,一项制度严格执行一段时间后,若力度减弱或不了了之,往往会出现“报复性反弹”。采访中,山西省委党校教授郑延涛、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等研究者认为,落实八项规定没有回头路,必须一竿子戳到底。对于当前出现的新苗头、新问题,应高度重视、及时防堵,推动八项规定落实不断细化、深化。□
强力清扫“官场雾霾”
“没想到落实力度这么大”,这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期间听到基层干部说得最多的话。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一年来,八项规定不断丰富完善,从八条“高压线”变成一张“高压电网”,倒逼党政干部切实转变思想理念,改进工作作风。
一年间,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层层跟进因地制宜施策。采访中,河北保定、邯郸多位县级干部认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但强调领导带头,而且身先士卒,言出必诺,锲而不舍。一年来,从中央部委到各地各部门纷纷跟进,一系列新规定新举措横空出世,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持续发力的“组合拳”,整顿群众强烈不满的不良风气,一股简朴务实的政务新风扑面而来。
一年间,从抓具体事件入手,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强力推进政风改善。一年来,细化八项规定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各级党政机关5年内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出台会议费管理新规,狠刹会议费支出;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严禁元旦春节期间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烟酒、花卉、食品等年货节礼;发布实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公务接待管理、党政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带头禁烟等提出明确要求,等等。一系列新规“以严以细立威”,对于容易钻空子的环节,在律令的制定上下“细功夫”,不留灰色空间,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明确画出不敢碰、不能碰、不想碰的制度“红线”。
一年间,强化查处机制和社会监督,以高压态势遏止侥幸和观望之风。“吃顿大餐,进回娱乐场所等就能丢掉乌纱帽,在今天已不奇怪。”中央纪委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10月31日,各地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计17380起,处理19896人。处理近2万名干部的背后,是对公款浪费、奢靡腐败等官场顽疾的重拳震慑。同时,党内和社会监督层层加力,从中纪委、中组部到各地纷纷开通举报热线、网络监督等,少数不法干部的违规违法风险率不断提高。
制度建设需提高可操作性
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将具体化问题逐项制度化,才能坚决遏止住在规定执行中搞变通、走形式。应像严禁送贺卡、商务卡、月饼等规定一样,对于群众反感的官场不良现象,如奢侈性职务消费、影响力腐败、吃空饷等,发现一个问题出台一项措施,让干部群众知晓、改正、监督。
多位受访基层人士建议,一年来中央和各地屡出新措,但更应提高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一方面,个别政策可操作性有欠缺。以《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为例,河北、山西多位基层干部说,如果完全按标准施行,恐怕基层就没有接待开支了,这是好事。但是,只对请吃方问责,本身欠科学,基层干部也不想大吃大喝,但上边领导来了,喝不喝、喝多少,送不送、怎么送,他们不敢擅自做主,怕得罪上级。因此,严管吃喝腐败,不仅要问责“请吃”的人,更需对接受吃请的干部问责。
另一方面,要防止政策“一刀切”带来执行难。以车改为例,受访基层干部认为,车改不能一刀切,否则易形成新一轮官僚化。“地区、部门的分工等不同,用车情况不同,一刀切容易使干部攀比着远离工矿农村,一杯茶一张报等现象可能反弹。”受访干部认为,公车改革必做“减法”,但如何取消公务用车牵动基层各级干部神经。
再以腾退办公用房为例,中部一地级市的纪委书记坦言,同样是处级干部,在省直厅局,9平方米的办公室就够用了,但一些县区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每天处理的事情要多得多,有的甚至超过厅级干部,9平方米的办公室就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不顾岗位需求,按照一刀切的办法硬性清退,就容易产生新的形式主义。”
究其根源,不良风气根子还是“干部有权、办事很难”。受访研究者认为,这几年以行政审批改革为主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远远不够,有的应该放权的职能部门仍舍不得放,这就会造成“拜码头”等现象。
江苏北部一位镇长说,政策、资金大都集中在上级部门,如何分配这些资源,没有明确的规则和透明的决策,“八项规定管住了干部的手和嘴,但大家都在争项目、争资金,你不送不吃,项目资金凭什么给你?”
受访基层干部、专家期待,大吃大喝等问题管住了,对于八项规定的落实能够进一步由表及里、步步深化,特别是减少行政审批,进一步梳理权力清单,建立权力顺畅运行的机制,建立良性用人机制,使党风政风发生根本变化。
此外,受访研究者和干部还建议,还要逐步转变官场上讲究人情往来的传统习俗,清除“不让吃喝就没法交流感情”、“不让吃喝影响招商引资”、“不送礼办不成事”等错误观念,以党的良好风气带动社会风气转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