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接地气”从说话开始

让“接地气”从说话开始

核心提示: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频现“闯红线”、“揪蛀虫”、“打硕鼠”等字眼,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充满了生活气息,也让人能够更直观准确的领悟到话中所指。其实,自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来,其语言风格就以清新朴实为主,如习总书记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语言,无不是通俗易懂,却也更让人耳熟能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频现“闯红线”、“揪蛀虫”、“打硕鼠”等字眼,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充满了生活气息,也让人能够更直观准确的领悟到话中所指。其实,自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来,其语言风格就以清新朴实为主,如习总书记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语言,无不是通俗易懂,却也更让人耳熟能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其实,相较于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写出来的用语讲究、结构严谨、言词显得“高深莫测”的官样文章,那些接地气、言简意赅的大白话在生活中可谓是信手拈来,随处可见,而且这样的话不仅说的人说起来顺嘴,听得人听起来也顺耳,实在是皆大欢喜。但是为什么对人对己都有好处的事儿,某些领导干部却不愿意干,非得费力不讨好的挖空心思写几千字的讲话稿,或是唾沫横飞的在台上大讲数小时,致使写的人殚精竭虑,说的人精疲力尽,听的人昏昏欲睡。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无非有三:一是为了显示水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官场开始出现一个“怪现象”,会做的比不上会写的,会写的比不上能吹的。每逢开大会,那就是领导干部们卯足劲儿在众人面前露脸的机会。话说的越多越有深度,就证明水平越高,就越能将自己与群众区分开来,越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与地位。而当该说的都说完了,无话可说之时,自然就只能拿空话套话来“充数”,从而硬生生将本该十分钟开完的会拖成了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其二则是环境氛围使然。在去年初的时候,《人民日报》曾向网友征集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其中“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等话入选。而在各式各样的总结报告中,开头第一句似乎永远是“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等言语。有人说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某些官员趋炎附势、溜须拍马,其实并不尽然。就如在汇报工作时,作为下级,能够跳过上级的领导作用,而直接说功劳全是自己的?这样不仅领导不高兴,也显得自己急功近利,骄傲自满。第三个原因,则是他人代写。某些领导干部开会时,往台上一坐,手中一份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讲话稿,虽然听起来头头是道,却并无多少实质内容,其缘由则在于稿子多由他人代写。俗话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写稿人员,没有经过深入钻研、实地调查,也缺乏领导该有的思想高度和全局观,又怎能写出真实、准确的稿件,结果自然是官话和套话“齐飞”。

官话的危害,不仅在于极大的浪费了官员精力,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在于这样的话群众不爱听、不想听、听不懂,从而让群众厌烦与误解,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进一步疏远。因此,必须对官话里的“假大空”现象予以治理,让领导干部真正意识到所谓的官话套话如今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做到不以说官话为荣,而以说官话为耻。也希望在习总书记和李总理乃至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言传身教下,官话能够退出官场“舞台”,让全党上下真正掀起一股讲白话、讲实话、讲短话的清新之风,让领导干部们的“接地气”从说话开始。

(作者系重庆市忠县大学生村官 )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