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三代眼中的“年味”变迁

河北保定:三代眼中的“年味”变迁

核心提示: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国人心中有着难以撼动、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味”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保定市民过年方式的变化正是中国“年味”变迁的一个缩影。40后的保定人说,60年代的“年味”从逛集市、吃饺子开始;60后的保定人说,80年代的“年味”从逛商场、团圆饭开始;80后的保定人说,新时代的“年味”从网购年货、出游放松开始。

春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国人心中有着难以撼动、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味”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保定市民过年方式的变化正是中国“年味”变迁的一个缩影。40后的保定人说,60年代的“年味”从逛集市、吃饺子开始;60后的保定人说,80年代的“年味”从逛商场、团圆饭开始;80后的保定人说,新时代的“年味”从网购年货、出游放松开始。

60年代“年味”:逛集市、吃饺子

在近七旬退休教师赵素珍的记忆里,60年代的过年是“抠”着过的,逛一天的集市也买不了几样年货,还得“算计”着少花钱。

赵素珍说,当时保定的南关桥有集市,这里也是很多老保定购买年货的“大本营”。“当时保定的猪肉8毛钱一斤,羊肉6毛钱一斤,过年的时候买点肥肉,先把肥肉的油熬出来,然后用熬出来的油炒菜。”赵素珍说,当时购置年货最注重实用,所有花费只有20元左右,但这却是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一年中的最大开销。

赵素珍说,当时人们平时舍不得、也没条件经常吃饺子,只有等到过年吃一顿半饱的饺子“大餐”。“当时包饺子舍不得用纯白面的,要用白面和白薯面掺着。”

回忆几十年前老保定的春节,赵素珍觉得现在的春节年货足了,但“年味“淡了。 “现在过年,超市里的年货应有尽有,也有经济能力购买了,很多时候买的都吃不完。“那时候,保定只有裕华路一条路,只有1路车,以往过年的时候有庙会、有集市,非常热闹,大家都愿意出去凑热闹,现在过年最多就是年三十晚上看看春晚。”

80年代“年味”:逛商场、团圆饭

保定47岁的高级工程师陈伟告诉记者,80年代的过年是“省”着过的,大年初一一顿白面饺子,初二初三就变成了白面和白薯面混合的饺子。

“那时候,大人和孩子都盼望着过年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对过年的期待度非常高。”陈伟说,现在平时的吃喝穿用和过年时基本没有差别了,让很多人对过年没有了期待感。

陈伟回忆,80年代保定人主要逛的商场是保定商场,当时里面卖的东西主要是一些布料和生活用品,商品种类很少,很多还需要在供销社、副食店凭票购买。

“当时,担心买不齐年货,年前一个月就开始购买、储备,现在到处都是超市,想什么时候买任何东西都能随时买到,也不提前预备那么多了。”陈伟说,80年代普通家庭购买年货的费用不超过100元。

陈伟说,对于像他这样的60后,“年味”更多表现的是团圆。 “当时兄弟姐妹多,大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聚齐,花两毛钱去红星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去富江路逛逛龙潭庙会,谁都不想缺席。”陈伟说,80年代的“年味”就是一家人分别一年后的一桌团圆饭。

新时代“年味”:更注重精神享受

河北大学80后的研究生谢亮是地道的保定人。在他的“年味”里,更多的体现为“肯花钱”,旅游、看电影、网购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他认为,如今过年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了,“年味”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过年不仅仅意味着享受美味,更多是一个长长的假期,能有机会在忙碌一年后得到全身心地放松。”

谢亮告诉记者,他去年过年假期去了云南旅游,今年准备去海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我想趁着年假,出去放松一下。”“传统的东西固然不能忘,但更需要契合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

谢亮说,他小时候的衣服都是从保定商场、保百商场、时代商厦等几个保定的商场购买的,平时很少买,只能等到过年时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现在随时可以买,而且大部分都是网购。 “以前父母主要从商场和超市购买年货,现在很多都是我从网上下单购买的。”谢亮告诉记者,他已经从网上订购了瓜子、花生、糖果和大枣,并给父母订购了皮鞋。“在网上订购年货,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