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让胡同文化更“京彩”

城市更新让胡同文化更“京彩”

据8月13日《光明日报》报道,从景山脚下到前门街巷,从产业园区到阡陌胡同,北京市东城区在城市更新中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将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生态优化集于一体,持续激活胡同院落、古建场所等文化艺术空间,推出更多富有创意的露天文化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城市发展的深厚底蕴。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在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胡同不仅是纵横交错的街巷,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脉络。东城区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以创新为笔、文化为墨,勾勒出一幅幅唤醒胡同文化味的动人画卷,让胡同文化更“京彩”。

创新实践,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在明城墙遗址公园、百年戏台广和楼、钟鼓楼院落等历史建筑中,经典影片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甚至祖孙三代同堂观影。这种从封闭影院走向开放露天空间的转变,让历史建筑成为会“讲故事”的文化客厅。通过在不同空间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使城市的文化基因得以激活,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城市更新中,这种创新实践为文化传承找到了新的载体,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为魂,重塑千年古都肌理。东城区正在实施53项城市更新任务,通过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建成2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漫步三眼井胡同,昔日的平房院落已蝶变为开放型文化空间“井空间”与“首开胡同美术馆”,不仅接待游客,还服务企业、滋养居民文化生活。不远处的沙滩后街22号院内,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在百年国槐的掩映下焕发新生,打造出五大活力空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东城区没有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文化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胡同院落、古建场所等文化艺术空间的更新改造,千年古都的文化肌理得以重塑,让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保留住历史的记忆。

创意为笔,年轻态融入老城更新。“故宫以东”潮东里项目以创意激活旧厂房,构建起“一轴三区”的立体商业生态。东城区在此创新上打造商业“共生系统”,建立产权方、运营方、商户、居民四方协同机制。不同主理品牌间经营互补、理念互通,形成自发生长的商业群落,吸引年轻态创造力融入老城更新。年轻人带来的新思维、新理念,与老胡同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让老胡同焕发出新的生机。朝阜路(东城段)及朝阳门南北小街的公共空间改造,不仅增加了绿化面积,新增了口袋公园,还亮出了历史建筑。设计师与商户合作,对店铺门面形象进行个性化升级,驻地单位和学校增补沿线文化展示内容,这些举措都为老城注入了新的创意和活力。

城市更新让胡同文化更“京彩”,不仅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传承和发展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者:李军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