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接连召开后,中国未来改革的框架和关键点均已呈现。海内外舆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2014年形容为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启动改革创新核心议程
不少受访专家注意到,中国决策层再次将2014年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稳中求进”,但与往年不同,“改革创新”也同时进入核心议程。这其中既包含执政者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清醒认知,也透露出中国以改革迎挑战、促调整的明确意志。
这一年,中国将发生哪些变革?又带来哪些影响?不少受访海外专家期待,今年的中国改革至少在三大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均衡利益。“从2014年开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更高阶段,不仅要为可持续发展创造基本条件,还要确保发展成果能被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共享,” 西班牙智库加里西亚国际研究所所长胡里奥·里奥斯说。
里奥斯认为,鉴于农村人口仍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而城乡差距一直在扩大,中国应尽快实行之前宣布的与农民权益有关的决定,包括土地权益、信贷支持、社保完善等,让农民融入消费社会。与此同时,城市中产阶层也需依仗大力度的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福利和保障水平。总之,改革成本应该更加均衡,权益分配也应更加公正。
第二,释放活力。比利时经济学家马克·旺德皮特说,西方希望中国加速市场化进程,取消国企特权,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放开利率和汇率,放开水电气等要素价格。
美国《纽约时报》的文章说,去年中国银行间市场的波动凸显金融体系改革的急迫性及挑战。“幸运的是,中国金融部门的决策者已非常清楚改革的需求,包括深化金融服务业改革和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将拓宽民众投资渠道和提高民众投资收益,”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说。
第三,确保执行。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近日撰文指出,2014年中国将呈现“增长持稳改善,改革加快推进”的格局。其中,改革措施落实是关键,决策层已显示出加快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执行力,但改革阻力和难易的差异可能使各领域进展不尽相同。
德国《明镜》周刊的文章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任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表明中国改革计划的严肃性。这个高层决策体系调整政治机构和权力分配,实现决策过程集中化,有利于解决可能的利益冲突,并避免因权力分散导致政策沦为口号或遭到扭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