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质量增长新思维
在各界纷纷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之时,海外观察人士已经注意这样的新情况:中国决策者正在淡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指标意义,将焦点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向质量,力求重塑经济发展的新思维。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建议说,中国政府应淡化经济增长目标,因为这样的目标沿袭了计划经济的传统,与新领导层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新侧重点有冲突。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也表示,在制定经济目标的时候,应考虑“确定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目标”,淡化GDP增长目标。
事实上,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一直致力于淡化具体的GDP目标值,而是代之以“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新提法:上限是防范通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
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认为,增长目标被固化,就制约了政府设定其他变量目标的能力。他说:“中国方面越早淡化GDP增长目标(比如转而采用家庭收入增长目标),中国经济调整就可能越顺利。”
中国政府淡化GDP指标的做法,还释放出明确政策信号,即不再像过去那样看重经济速度,而将更加关注经济质量,以寻求增长与调整之间的微妙平衡。
海外观察人士已经意识到这种政策转变的意义。罗奇说:“增长放缓未必是坏事……对中国来说,再平衡与经济增速放缓如影随形。”他解释说,服务业每单位GDP需要的工作岗位数比制造业和建筑业要多30%,所以如果服务业成为经济主要动力,就可以在7%-8%的GDP增长水平下实现充分就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专家史蒂文·巴尼特也表示,中国经济减速意味着未来更高的人均收入,因此对中国经济减速不必担忧。他预计,从目前到2030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仍能达6%,中国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长期以来,对国际投资者来说,一国经济增速放缓更多被认为是负面事件。但这次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对中国的经济减速要正确地予以解读:其减速后的增长率依然令世界其他国家艳羡,而且正在朝可持续增长迈进(虽然增速降低)。从长期看,这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如是说。(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