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泥土”才懂得群众的“疾苦”

吃过“泥土”才懂得群众的“疾苦”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明确要从基层选干部,选经过基层锻炼、实践考验的干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选贤任能也是解放生产力”。选好领导干部,能够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动员各方资源,激发各方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达到促进生产,释放活力的目的。而基层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连,与社会生产活动直接相关,他们最知道基层生产情况、最了解群众的日常活动,最懂得群众的所想、所感、所需。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注重“拟”提拔领导干部的基层工作经历,实际上就是在将群众路线融入决策思想,将群众心声带入决策机构,将群众智慧引入决策过程,真正使决策反映民意、贴近群众、解决问题、服务民生。面对改革发展涉及利益关系的复杂性、面对基层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性,领导干部需要经过基层阶段的磨练,需要感基层的苦,受基层的累,只有吃过基层的“泥土”,才会懂得群众的“疾苦”。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就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确定了“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民主集中制”、“依法办事”六项原则,允许对特别优秀或工作特殊需要的中青年干部进行破格提拔。这些规定曾为优秀人才的快速上升、发挥才干、服务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思想的变动,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又不得不促使我们对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做出进一步优化。比如一些未经基层锻炼的“三门干部”直接走上领导岗位,只注重“纸上谈兵”,却忽略基层实际,搞出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比如一些被破格提拔的领导干部只顾个人升迁,不顾群众利益,不顾地方长远,“不作为”、“乱作为”搞得一个地方“民怨沸腾”,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再比如社会颇为敏感的“官二代”现象,经常因为选拔过程的不透明,使“破格提拔”成为“关系提拔”, 不仅使让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任用机制、任用程序饱受社会诟病,更为为贪污腐败、“裙带关系”埋下祸根。

这些现象的背后固然有时代局限性、错误政绩观等原因,更有干部基层经验缺乏、群众观念“松动”、选拔鉴定不严的问题 。每当“火箭式”提拔被公众、媒体聚焦,相关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总会用工作需要、才能出众、推荐合理、程序合法作为“挡箭盾牌”给予回应,然而一个刚出校门就踏入机关门的大学毕业生,出众的才能又源何而来?对一个从未“接过地气”,从未与基层群众打过交道人的推荐又合理在何处?一个对基层情况毫不了解,对群众疾苦毫不知情的领导干部又如何让发展的红利惠及群众?干部晋升应当逐级晋升,即使“爱才心切”,也应注重客观实际,注重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过分强调个人才干,而无视基层经验、各阶段实践的提拔就是在“拔苗助长”,虽赢得一时发展,却输掉一生前途。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我国历届国家领导人之所以能在国际风云、时代潮流的大发展,大变革中,保证改革发展的航船乘风破浪,平稳航行,都与个人的基层工作经历、心系基层群众的情怀密切相连。基层工作的繁琐性、涉及利益的复杂性是领导干部成长的必经阶段。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经历、学识修养、实践感受往往可能成为决策的依据,影响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和谐性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性。而多一份基层工作经验,多一份对群众生活的体验,就会使决策多一份符合实际的把握,从而做出真正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决策,使“发展红利”更好地惠及基层,惠及群众。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机遇期,对领导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注重,就是在让发展成果惠及基层,就是在调动基层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努力打好基,固好本,必须坚持从基层选拔领导干部,坚持用好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努力使“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