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没有副作用的增长,来之不易
“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2013年GDP增长7.7%是在没有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是没有副作用的增长。是在比较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成就。”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分析指出。
“国民经济在2013年中期开始能够稳住并逐步向好,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马建堂告诉记者。
马建堂认为,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可以归纳为16个字: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明确区间”是指中央明确提出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要守住防通胀的上限。明确这样一个区间以后,增强了社会信心,稳定了社会预期。“明确区间,明确了上限和下限,无论是下限的保增长、保就业,还是上限的稳通胀,根本上还是为了改善民生,还是确保人民的就业能够增长,收入能够增长,收入能够不受物价上涨过多的影响。所以实际上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在宏观调控方式中的体现。”马建堂说。
在GDP增长7.7%的背后,2013年中国经济的“好”体现在效益回升,质量好转,民生改善和升级加快。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前11个月增长13.2%;财政收入总体好转,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的局面,但经过努力,财政收入逐季好转增长,前三季度分别增长6.9%、8.1%和11.2%;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部就业人口生产的GDP比上一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3.7%。
3、2014年总基调还是稳中求进
“改革、改革还是改革,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马建堂告诉记者。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3年12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连续15个月处于临界点以上。但同时,2013年12月PMI从11月的51.4降至51,是4个月以来的最低位,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普遍回落。作为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PMI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
“2014年经济运行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继续夯实稳中向好的基础,要解决好债务风险问题,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也要应付可能随时出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动荡,所以我们既要对今年充满信心,也要有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马建堂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