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粮液拍卖豪车的指示意义(2)

【案例】五粮液拍卖豪车的指示意义(2)

五粮液的豪华车队不能一拍了之

毫无疑问,五粮液拍卖公务车值得肯定,这既是在白酒业整体不景气之下,白酒企业必要的压缩成本之举,也是五粮液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响应公车改革提升形象之举。

但是,在肯定之余,面对五粮液此次拍卖的悍马、辉腾、沃尔沃、奥迪等超标车,民众依然感到惊讶不已,这些动辄上百万元的豪华车,严重违反了公务车配备规定,当初是通过怎样的决策流程采购进来的?

事实上,在近年来屡屡曝出的国企乱花钱事件中,五粮液的“豪华车队”并非孤例。这些问题,根在目前的国资监管机制难以对国企形成有效约束。

自2003年成立国资委启动“央企重组”和“强化治理”之后,国企的经营效率和业绩是有所提高,但是,在对国资增值利润的使用上,却管得过松,从而导致国企的奢侈浪费之风。而对此,存在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亦是部分国企领导屡屡自辩的理由——国企业绩的提高,全拜国企高管竭力经营所致,理应给予国企高管高额奖金、超标房、超标车等奖励,以激发国企高管的积极性。

姑且不论,近十年来国企赢利能力的整体提高,存在国企垄断定价能力强化、银行信贷和财政补贴过于倾斜等非市场性因素。即使承认国企高管对国企赢利能力提高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物质奖励,提高其住房和用车待遇,也应严格遵守中央相关规定,而不能肆意妄为,进行超常的“自我肯定”和超标的“自我奖励”。

国企赢利能力的提高,不是乱花钱的理由。国企赢利能力提高了,首先应考虑提高国企红利的上缴比例,以增加公共保障性财政收入,其次还应减少对银行信贷和财政补贴的倾斜性依赖,以确保与民企市场地位的相对公平,再次是部分垄断定价能力强的国企,对国内市场应该适当考虑降价,以刺激内需和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五粮液拍卖公车一事,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公车超不超标上面,而应着眼于制度建设,尽快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对国企利润分配形成更加有效的约束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将国企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到30%。有些地方和有些国企完全可以更加积极主动,既不必一定要等到2020年,也不必将上缴比例局限于30%。

当然,还有必要提醒的是,此次五粮液启动的公务车改革,不仅应强化拍卖程序的公开透明,而且应确保公务车拍卖后“车补”标准的合情合理,以防止将公车改革,变相演变成部分高管自我增加福利的游戏。

五粮液拍卖340辆公务车的多重现实意义

作为大型国企和白酒龙头的五粮液,此番拍卖公务车,至少具有三重现实意义。

李克强总理说,改革比触动灵魂还难。改革之难,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国企尤其是大型国企。五粮液作为大型国企,敢于拿自己开刀,敢于割自己身上的肉,敢于成为公务车改革的先锋,这是切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行动。五粮液第一个吃螃蟹,肯定会有第二、第三个紧紧跟上来。国企改革要玩真格了,这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第一重现实意义。

第二重现实意义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形成共识。从去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打出一连串“组合拳”,尤其是2013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此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打击“车轮上的腐败”等群众深恶痛疾的现象。五粮液拍卖公务车,既是响应国家取消一般公务车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严控“三公”消费、加大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大型国企必须率先、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必须当好反腐倡廉的模范和标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