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白酒行业遭遇寒冬,结束10年黄金期的历史。白酒企业如果不识时务,不谋求转型升级,只有等死。五粮液作为百年名企,当然不想坐以待毙,去年以来实施“腰部发力”战略,把“名酒”变成“民酒”,目前成效初显。然而必须看到,五粮液尚未迎来“第二春”,甚至还处“危险期”。正如白酒专家肖竹青说的一样,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重要原因是,五粮液需要盘活流动资金准备“过冬”。五粮液如此,其他白酒企业同样如此。借助中央打出“组合拳”的东风,顺势而为谋求转型发展,这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第三重现实意义。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固有利益的藩篱一定会被拆除,既得利益者必须交出“不当得利”特别是不法利益。这是全国人民的殷殷期望,更是“中国巨轮”扬帆远航的不竭动力。这或许才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最大的价值所在。
【启示与思考】
国有企业公车档次高、数量多,这在老百姓心里早就不是新鲜事,反倒是把好车突然拿出来拍卖,这不仅让老百姓大吃一惊,也必定引起其他各大国企的侧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由“以管理企业为主”向“管理资产为主”转变的改革方向。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形成了高效运作、监督到位的企业治理结构,才能为管好资产奠定基础,打好前提,因此决不能忽视对企业管理的进一步改革。
随着打老虎、拍苍蝇的强力度、快节奏,群众对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期待渐高,可以说拍卖公车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让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到国有企业内部,也对其他国有企业加快自省自改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任务还很多。
首先,不得不承认国有企业改革内部动力弱,必须以制度化的规定推动改革。据报道,五粮液的公务车改革已经酝酿了一年多。仅仅是一个“公车改革”就要耗时一年之多,更何况涉及到高管、员工福利待遇的各方面问题。“车改后职工只能领固定补贴”这句话同样给我们留下悬念,补贴是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程序?恐怕大家都在担心,车改是否会演变成比公车更加实惠的隐形福利。
另外,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与机关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相似的问题,针对机关事业单位提出的相关规范,对国有企业仍有借鉴意义。因国有企业身份特殊,享受国家重点关照,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具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却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规范约束之外,长期的过高待遇配备以及无明确的规定约束,使得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惰性相当强。然而国有企业高管,乃至员工的过高福利造成的社会不公平,则是群众的最大关切。
拍卖了公车,是国有企业对企业改革趋势的顺应,是对党的号召与人民期待的响应,具有很强的正面意义,但是,若想真正得到人民群众心悦诚服的认同,还远远不够。我们也更希望,能以这一次五粮液拍卖公车为契机,提高全社会对于国有企业公车配备问题的关注。这不仅因为国企公务用车也姓公,更因为企业运营涉及大量财物款项,若发生“车轮上的腐败”,隐蔽性比党政机关更强。
国企公务用车拍卖除了应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外,在拍卖后也不能放松监管。比方说,将公车改为用车补贴之后,也应该严格限制新购车辆,否则怎么看拍卖都像是为买新车而进行的“清仓大甩卖”。另外在制定用车补贴的标准时,也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以职务定车补高低,而是综合考虑因公外出办事的频率。否则,用车补贴很可能成为领导层的变相福利,真正需要用车的基层科室和人员却影响了工作开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