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出国同比下降49.3%
【既定目标】
严格控制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不能安排照顾性、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能安排考察性出访,不能由企事业单位出资或补助,不能摊派、转嫁出国(境)费用。
【整治亮点】
2013年,全省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1217人次,较上年同期减少1184人次,同比下降49.3%。
【故事回放】
“当时我们还在与国外的院校沟通联系,结果还是一次性取消了3个团组的出访计划。”
近日,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处处长王红冰告诉记者,2013年初,省外办批复省教育厅6个团组的出访计划。到7月时,已有3个团组完成了出访任务。她和同事们继续为接下来的3个团组筹备联系,出国人员也已初步确定。但该单位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积极整改,最终将考察性质的3个团组一律列入了取消范畴。
王红冰介绍,为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省教育厅2013年制定了《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经费、公务接待经费管理办法》,全年减少因公出国(境)人员11人次,减幅为65%,因公出国(境)经费同比上年下降约60%。(记者 乔伊蕾)
■短评
让压缩“三公”经费不再是新闻
乔伊蕾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省直机关单位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幅减少“三公”经费支出,措施扎实,成效明显。
然而,“三公” 经费超支问题由来已久,严重损害了党风、政风,因此,整治时不能一阵风,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立足于打持久战。把压缩“三公”经费的成果一点一滴固定下来,并且形成制度,才是治本之策。各地各部门都应认真排查,在编制新一年“三公”经费时彻底挤掉“水分”,真正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健全支出评价机制,完善公众监督制约,真正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也花不出去。压缩“三公”经费不再成为新闻之日,才是良好作风真正形成之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