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非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大的差异。市场经济是过剩的危机,实际上就是让穷人能够用很低价格获得产品的机会,也是企业家优胜劣汰的窗口。市场经济的危机是分散的,审慎的企业家能够生存,不审慎的企业家被淘汰。政府如果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的特点和性质,贸然集中风险,结果不审慎的人会越来越不审慎,导致过剩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集中的过剩,所有企业家都不得不为此背黑锅,生产过剩危机导致生产力浪费,转而转变为物质匮乏的古典经济危机。市场经济需要有限政府,只有在有限政府条件下人们才会培养审慎的美德,这就需要政府治道变革,控制自己想要集中控制危机的冲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 治道变革; 审慎
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危机似乎无处不在。一会儿产能过剩,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 一会儿证券市场一落千丈,投资不足; 一会儿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一会儿流动性不足,通货紧缩,经济发展劲道不足; 一会儿劳动力不足,企业出现广泛的用工荒,人才短缺严重; 一会儿劳动力过剩,企业纷纷解雇员工,人才过剩,低就业,失业率纷纷高企。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人们的分析无一不是市场失灵,政策建议也无非是加大政府干预。真的是如此吗? 本文将从政府治理之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的性质,以及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一、新的危机,新的角色
经济危机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几乎都表现为物质匮乏的危机。物质匮乏,最严重的情况是食品和药品极端匮乏,饿殍遍野,最严重时还发生人吃人的悲惨事件,《资治通鉴》等历史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这样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斗争和因此而出现的血腥的战争。一个城市被包围,几个月乃至一年下来,所有的食物都被吃掉了,只好吃人,小孩最先会被吃掉,然后是相互吃。这种危机要解决的是物质匮乏,有很多解决的方法,比如说屯田,也就是军队不再打仗,留出人力去种地。比如说休养生息,政府不再要求老百姓做任何事情,不再大兴土木,不再征兵打仗,而是给老百姓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安居乐业。军队屯田,人民休养生息,政府无为,然后天下就大治,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可惜好景不长,政治家总是很容易积极作为,而很难无为而治。其结果是一段时间的无为而治之后就是再次好大喜功,工程和战争连连,经济再度陷入危机,民不聊生。再加上帝国本身很不稳定,绝对权力自身不稳定,绝对权力交接班不稳定,权力结构不稳定等,〔1〕这说明,和平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发生匮乏的经济危机势所必然。
现代社会的经济危机有了很大的变化,物质匮乏的危机基本消失了,转而变为物质过剩的危机。这其实不是什么危机,但很多人认为是危机,我们先姑且称之为危机。现代经济危机基本上是市场性危机,它是市场内在的因素决定的。有了市场以后,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面临着危机。生产者没法捕捉别人的有效需求是什么,总是跟不上别人的变化,不是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就是生产的产品有好多没法卖出去。过去物质匮乏时代经济危机时商人往往囤积居奇,现在市场经济危机如果有人囤积居奇,谁就很可能破产,因为市场很容易找到新的产品,或者替代品。生产厂家最喜欢的是供不应求,原料和产品是零库存,周转速度越快越好。市场经济时代生产者不能囤积居奇,而是要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生产东西,要有预见性,但是只有少数人有很好的预见性,而预见性不够好,或者运气不好的人,就会面临危机。一旦大量的生产者都预期某个产品将供不应求而拼命生产时,经济就很容易从产能不足到产能过剩,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很容易集中资源和力量到某一个领域。如果生产者都是独立根据自己的信息做出预见,他们的各种预见会相互抵消,生产能力集中的过程同样也是分散的过程,所谓的过剩危机只是暂时危机而已,因为减少过剩的努力一直是存在的。如果政府介入,就会让企业家形成集中的预见,政府鼓励扩大产能,扩大产能的企业家会加倍努力,做退出努力的企业家就会受到政府鼓励的损害而不再推出,一旦过剩势头出现,一发不可收拾。政府削减产能的努力也一样会扩大产能不足的波动幅度。于是经济就会在生产不足和产能过剩之间加大幅度来回摆动。实际上也是,政府喜欢界定产能不足,需要鼓励发展,也喜欢界定产能过剩,实施限制产能的政策。其结果就是周而复始的大幅度的经济波动。如果政府不介入,不去鼓励,也不去限制所谓的产能,实行无为而治,那么生产者就会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来扩大或缩小自己的生产。有些生产者自然会判断失误,有些生产者自然会判断正确。失误的人会亏本,但会吃一堑长一智,正确的人会因此赚钱,并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大家都根据政府的风向标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其结果就是大家一起生产不足,或者一起生产过剩,当然如果一起实现均衡那是最好,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都有竞争,都需要最先冲过终点,而一旦都冲过了终点,又是冲得越远,越能够获得没有冲到终点的人的好处,其结果显然就是一起过剩,或者一起不足,也就是轮流经济危机。
在市场里,企业家有危机,消费者也是有危机的。过去是消费品匮乏危机,但现在也是过剩危机,吃得太多,衣服太多,房子太多。吃得太多,运动太少,就产生了现代才有的普遍的肥胖病。现代消费者没有时间好好消费,导致很多消费品没有被充分消费,比如匮乏时期一个留声机的音乐,会被反复多次消费,但现在买了CD,买了mp3,网络上有很多音乐可以下载,甚至很多是免费的,却没有多少时间去很好地消费。物质太富裕,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时间有限,有的是钱,却没时间花费。现代人在闲暇和工作之间,依然像物质短缺时期那样,选择更多的时间来工作,而不是选择更多的时间去消费,结果就形成了一部分消费过剩,一部分消费不足。消费不足,比如运动不足,是危机。消费过剩,比如吃得太多,也是危机。对此,政府也喜欢进行干预。比如政府规定,全职工作的人一周要干六天,或者五天,全职工作的人每天要工作八个小时。政府规定每年的节假日,大家一起放假。尤其是规定某个长假,大家一起放假。政府还规定,全职员工一定要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障,到六十岁就一律退休,甚至是延迟退休,或者提前退休。为了鼓励大家出行,规定高速公路必须全部免费。这些政策看起来很好,但是由于不是消费者自己理性比较闲暇和工作之后做出的选择,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势必是危机性的。最简单的就是长假高速公路全部免费,结果是只有一部分得到了实惠,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呆在家里,因为高速公路早就堵住了。其他政府行为基本与此类似,即使看起来是好的,其结果也是灾难性的。比如政府认为交养老保险是每个人的义务,到60 岁就应该获得正常的养老。于是大家到60 岁就退休了。如果人口是静态的,经济是静态的,政府的计划很容易成功,但可惜的是人口是动态的,经济也是动态的。人口年轻时交的人多,养的人少,政府不得不让养老人多拿一些,以取得经济平衡,否则会储蓄过多,投资不足。但一旦人口老化,交的人少,而养的人多,养老金又降低不下来,其结果就需要进一步调整,让老年人延迟退休年龄,或者降低养老水平,从而缓解养老危机。经济不稳定,也同样会出现问题,经济不发展时期交的养老保险较少,经济发展时期养老的人需要较高的生活水平。给定经济是稳定发展的,每一代年轻人所交的养老保险是自己年老时无法用来养老的。由于政府的货币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其结果是年轻时所交更不能用来年老时所用。显然,政府介入所有的个人生活,规定一天工作多长时间,一周工作几天,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高速免费,什么时候交多少养老金,什么时候可以一起退休过养老生活,要实现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人都有假期,每个人都能够养老,这显然是无米之炊,画中之饼,不导致危机才怪。
所以,现代经济的过剩不是危机,它是市场经济内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自身会有内在的调节机制,只要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做出多样化的选择,经济就会有内在的稳定性。如果政府强制干预,看起来能够缓解或者解决危机,其结果却是放大了市场经济内在的过剩,于是真的成了危机。因为市场是分散的,而政府却是集中的。市场解决危机之道是分散风险,鼓励审慎。而政府解决危机之道是集中风险,鼓励冒险。分散的风险,是个人的风险,集中的风险,才是集体的风险,才是经济危机之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