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发现,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中国都始终平等相待,注意倾听。
2013年6月,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习近平为加勒比地区9国领导人举行午宴,共叙友谊,共商合作,还分别同他们一一会谈、会见。
人们发现,无论是闭门会谈还是公开演讲,中国都始终坦诚相待,充满自信。
可以正襟危坐,也可以开怀畅谈;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握手言欢,被外媒评价为“表现抢眼,该见就见、该谈就谈、该争就争”……习近平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显示出中国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自信和从容。
人们发现,无论是国事活动还是民间走访,中国都始终敞开胸怀,亲和友善。
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到白发苍苍的汉学家,出访中,中国领导人广泛接触所到国各界人士,讲故事,谈文学,评历史,论未来,说梦想。同巴西记者聊足球世界杯、笑谈章鱼保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同青年学子缅怀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用斯瓦西里语问候坦桑尼亚朋友,畅谈《媳妇的美好时代》;走进哥斯达黎加的农家,谈论咖啡种植、生产销售,回顾自己在农村的青春岁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用外界听得懂的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进了到访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大船必能远航”“河有源泉水才深”“通往和平的方式只有和平”“朋友要老,好酒要陈”“金钱易得,朋友难求”……就地取材的当地谚语,拉近同听众的距离;“我当过农民”“我是一个足球迷”“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朴实无华的个人经历,让人们的心贴得更近;艺术大师里维拉、文学巨匠帕斯……随口谈及的文化名人,奇琴伊察、撒马尔罕等古城遗址的拜访,体现对异国文明的尊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旁征博引的诗词,展示古老中国的深厚底蕴。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对中国体制的自信,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未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这样说。从古老的东方出发,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穿越历史长河、跨越浩瀚海洋,日益精彩的中国故事,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尊重。
一年多来,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风尘仆仆,活跃在宏大的世界外交舞台,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风雪,或顶着炎炎烈日,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8个小时……
这样的情形令人难忘——克里姆林宫里,俄罗斯马队仪仗队首次在这里列队欢迎外国元首;坦桑尼亚演讲,30分钟收获30次掌声。
这样的细节感人至深——在土库曼斯坦,从马雷机场到“复兴”气田,1个多小时车程,沿途近10万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夹道欢迎中国贵宾;在非洲,有的国家的欢迎队伍从机场一直延伸到下榻宾馆。
这样的评价发自肺腑——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高度评价中国在治国理政、推进改革和党的建设方面采取的新举措,认为“中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历史将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自信坦诚的风采、灵活务实的姿态、朴实亲民的气质,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魅力,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文化传统的自然流露,是一个国家向世界敞开的博大胸襟。
统揽风云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时间的车轮,已经跨入2014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