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 哈理工被查实“三宗罪”
记者13日从黑龙江省招考部门获悉,相关工作组已于12日进驻哈尔滨理工大学,经连夜与相关人员谈话,初步确定该校在作弊事件中存在违规与社会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违规到外地确认考生资格、存在监管漏洞等三项违规行为。
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广福表示,经初步调查,可以确认哈尔滨理工大学在MBA作弊事件中存在三项违规行为:一是学校违规与社会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违规招生;二是按照国家规定,研究生考试考生资格认证应由考生本人持有效证件到报名点确认,但哈理工违规派工作人员到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现场为考生确认资格;三是学校在考试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
谁来找出“MBA作弊”那根被“打理的人脉”?
新年伊始,哈尔滨理工大学曝出MBA考试作弊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新消息显示,哈理工MBA中心主任被停职,该校2015年MBA招生工作也被停止。随着教育部和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终将“水落石出”。拨开事件的层层“迷雾”,最应被解答的疑问或许在于,究竟哪些人构成了培训机构口中那根被“打理”的“人脉”,而他们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考试作弊事件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诸多美好事物的期许:包括MBA考试在内的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初衷是为国选才,代表着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渴求。而“考试”这一形式本身,更寄托着万千学子对公平公正的期待。但出现在哈理工考点外的“神秘电波”,却将这些“底线”一一击穿。
随着哈理工校方承认有违规行为,学校MBA中心主任被停职,一连串的“问号”也随之而来:培训机构花费巨资用来“打理”的人是谁?高校教师为何会出现在培训机构现场接受报名?考题是被谁泄漏的?答案又从何而来?考场内为何考纪不严?校方为何对一系列违规之举“视而不见”?而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整个事件严密的操作环节中,关系”“魅影”“的无处不在。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各类考试中出现舞弊事件已非个案。种种事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导致的工作失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手握考试资源的人以权谋私,与场外因素“里应外合”,成为作弊行为的“保护伞”。因而,要根除考试作弊毒瘤,必须斩断隐藏在“考场内”的利益“黑手”。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MBA招生工作已被叫停,但对其他高校和全国性考试组织者而言,这一事件更应成为一个警戒和一次整顿的契机。严肃考风考纪,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建立起更加严格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监管机制和事后惩罚机制,对握有考试资源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剪断那些被利益“打理”的“人脉”,或许是一些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MBA考试作弊根源在唯“文凭”是举
考试作弊,自古到今,一直都有,从未根绝。而像哈尔滨理工大学MBA招生考试这样利用高科技手段群体作弊的事件,还是绝无仅有。按理说能来参加这次考试的考生至少应该是大学毕业生,而且不乏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社会阅历,都要高人一等。而且他们也明知弄虚作假不对,一旦被发现,有可能会导致身败名裂,后果如此严重,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铤而走险呢?说到底,根源在唯“文凭”是举的用人机制上。
目前,不管是招聘,还是升职,首先要求的都是文凭,不过这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基本的文化素质是从政、经商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有些企业,包括一些跨国大公司,对职业经理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已经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非MBA不要,只有当你拥有了MBA学历,才具备了和企业谈薪论资的资格。因为在他们看来,取得了MBA学历的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企业选择这样的人才,就意味着企业即将迎来成功和辉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