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种近似于病态的顶礼膜拜,因为MBA在美国的成绩斐然,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众多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商界精英,所以,这些企业认为,MBA的神话在中国一样可以复制,以至于他们只认文凭,而忽略对真才实学的考核。
正是迫于这种压力,很多人开始打起了MBA证书的主意,但是他们又不愿静下心来好好的学习,而是想走捷径,尽快混个文凭。作为学校也能看懂这部分人的渴望,以及这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但是学校又不能自贬身价,降低MBA的“门槛”。于是,各种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
考生只管出钱,培训机构运筹帷幄,学校网开一面,结果考生如愿以偿通过考试,培训机构、学校也各得其所,在三方都受益的同时,也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而“利益链”的源头正是那些企业对MBA“人才”的刚性需求。
因此,若想根治MBA考试作弊,必须追本溯源,革故鼎新现有的用人机制,真正的做到唯才是举,而不是以文凭论英雄。不然叫停学校招生、关闭培训机构,或者处罚考生,只是治标不治本,最终还会春风吹又生。
靠什么屏蔽掉考试作弊的电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MBA考试作弊被媒体曝光后,再次让考试作弊进入公众视野。此次考试作弊,作弊主体已然发展成为不良老师、唯利是图的培训机构和考生之间坚固的“三角利益同盟”。考生谋求考上心仪的学校,获得一张文凭,学校谋求学生资源,培训机构则可获得各项培训费用。然而,作弊产业链下,对于其他同批次未作弊的考生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更对教育产业的极大戕害,对于教育产业提出了极为现实的问题,如何才能屏蔽掉考试作弊的“电波”?
不仅在MBA考试中存在着考试作弊现象,因为考试竞争激烈,在一些地方,高考考试作弊已然成为公开的秘密。通过百度搜索,考试作弊攻略等达数百条之多。在现实中,考试作弊新闻一度成为热点。在湖北钟祥,曾数次发生通过无线电进行作弊的现象,从学校到相关部门,为考试作弊大开绿灯,或睁一只闭一只眼。2013年,钟祥考点因为监考老师监考严格,甚至发生了部分考生家长围攻监考老师的恶劣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考试作弊已然形成作弊产业链,从以往考生找“枪手”替考,发展到现在培训机构、专业枪手、个别高校三方共同参与的考试作弊产业链。如果没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考试作弊岂能发展出如此庞大、专业而隐秘的产业链?可见其中的市场利益有多深。
“没有杀戮,就没有买卖”。同样,没有作弊需求,就没有考试作弊的产业链。要想真正屏蔽掉考试作弊“电波”,既需要进一步规范考试准则,强化对作弊考生禁考的追责力度,使考生不能作弊,不敢作弊;又必须加强反作弊的科技投入,对屏蔽技术进行升级,使各种作弊手段“无用武之地”。最后,还要加大对内鬼和外鬼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监考老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等考试监管人员等内鬼的查处力度,不给作弊提供可乘之机。
清理作弊,重在铲除不诚信土壤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考试作弊手法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从传统的递纸条到无线电发送,不一而足。如果仅仅通过考试前媒体暗访,考试中加强检查,考试后严加惩处来遏制作弊,其最终结果只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作弊手法更加组织化、隐秘化、高科技化。笔者认为只有及时铲除不诚信的土壤,才是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的关键。
从社会环境来说,目前中国的道德水平持续下滑,不诚信风气令人堪忧。姑且不说那些贪官一边大讲仁义道德,风清气正,一边大把收钱,并将之存到国外。单说象牙塔内的不诚信情况,大学教授深陷论文抄袭门,院士评选不比学术比贿选,硕士导师潜规则女研究生等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我们研究生招生考试独善其身?仅仅靠“隔墙扔砖”式的查处是不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