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推动城镇化主要有两种力量:一是农业的推动,就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以后,有了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发展。这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前提。二是工业化的拉动。
(一)农业的推动。我国经济在往前走,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这一过程凸显我国农业的推力不够。一个很突出的表现,我国沿海30多年的改革开放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但是,现在农民工工资在涨,这是有合理成分的,因为我国经济水平在发展。即便如此,要再吸引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难度还是越来越大。问题出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可以说,现在“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从世界角度来看,现在,美国农业只占到其就业人口的2%;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则占到50%。美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已经降到20%以下,其他70%、80%的就业都是在第三产业。那么,靠什么解决我国很多人口的就业还在农村、农业的现状呢?要靠农业现代化。这也是中央提出的,工业化要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城镇化要和农业现代化密切结合起来。因此,我国小农经济的现状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换言之,我国要成为一个城镇化过关的国家,农业必须是先进的产业、优质的产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二)工业化的拉动。那么,工业化与城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工业化影响城镇化,还是城镇化影响工业化?这里,我们来看两个理论。一是棘轮理论。就是说,当一个地方的人口集中到2万、3万,特别是达到5万以上的最佳数量,其自然能发展了。因为5万人集中在一起,有修鞋的,有做裁缝的,有卖菜的,大家各就其位、各显其能。由此,自然就实现了相互服务,根本不需要再去为此规划。二是脱钩理论。从实践上来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城镇化的推进,靠的不是工业,是服务业。1978年,我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是30%,现在大致是20%,工业产值比重是下降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从17%上升到52.57%。就是说,工业化与城镇化脱钩了。当然,如果把工业化广义理解为服务业,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服务业的增长比例是增加的。从这个角度看,实际上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抉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小城镇在数量上大规模的扩张,让很多人看到,它可能造成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利用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此后,那些认为大城市是有效率的人口集聚方式的学者,也颇为沮丧地遭遇了“大城市病”:交通堵塞、房价飞涨、就业困难,甚至在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那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究竟何以抉择呢?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观点剖析
——关于优先发展大城市的主张。其认为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的论点:一是城镇规模效应;二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容纳更多的人口,孕育更大的市场;三是认为只有大城市才具有国际影响力,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反对的理由:一是大城市带来的城市膨胀病,或称“大城市病”;二是大城市效益高,但投入也相对较大,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建设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城市。
——关于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主张。赞成者认为优先发展小城镇,一是城镇化的成本低,投入相对较少;二是城镇化过程平稳,社会转型的震动相对较小;三是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反对这一主张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小城镇就业机会少,难以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较落后,如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则投资效益又不高;三是小城镇造成耕地减少和面上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关于优先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主张。赞成这一主张者认为:一是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又能克服小城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二是如果同时考虑城市规模效益和城市建设投资成本,则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率;三是中等城市是大城市的郊区化和小城镇成长的主要归属。反对这一主张者的理由有:一是中等城市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限,不能提供高层次的需求;二是对上一级层次的大城市和下一级层次的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难以形成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
目前,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综合了上述几个代表性观点中合理部分,而形成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主张。今后,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可以考虑着力发展各类城市的数量,形成完整的城镇群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的盲目扩张,实现城镇健康、有序的集约化发展。同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相当部分人口的城镇化要以小城镇方式实现,未来2.5亿农村转移的新增城镇人口中,将有1/3要靠小城镇发展来容纳。小城镇要在稳定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壮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功能。中小城市要增加数量和提高城市功能并重,尽快形成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基地,承担起沟通大小城镇,协调点与面关系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要特别突出强调都市圈、城镇群和城市带的建设作用,以确保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要围绕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镇,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以增加整体区域的经济实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