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谈及城镇化都说是新型城镇化,内容很丰富。但是,对于城镇化的理解,出现了很多分歧,而且很多说法也不一定准。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来澄清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城镇化发展的意蕴与意义;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抉择;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模式探析。
城镇化发展的意蕴与意义
(一)城镇化发展的意蕴
我们只有把城镇化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正是城镇化发展的意蕴所在。就是说,我们必须将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作为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来深入研究,认真对待。
其一:从地理结构看。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其二: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在本质上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其三:从产业结构看。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
(二)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即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从现象来看,比如说,经济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巨大、产能过剩等短期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中长期问题。那么,出路在哪里?就是要紧扣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体来讲,第一,从需求上来说。有需求,整个经济社会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要扩大内需,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第二,从供给上来说。我国现在面临着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诸如:我们的钢铁、水泥生产出来了,有些却卖不出去。而事实上,真正高档的钢材、水泥还是供不应求的。就是说,在我们现有的技术下,生产出的产品不够高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科技创新,使我国制造业水平上一个台阶。第三,从体制改革上来说。就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红利。由此可见,我国发展有最大的增长潜力——城镇化;最大的动力——科技创新;最大的红利——改革开放。在这三个方面中,城镇化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或说途径。例如:当前,我国需要调整结构,进一步改善民生。而最大的经济结构就是城乡结构,这就需要靠城镇化去推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再有,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不仅仅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总之,无论是从我国自身发展的角度看,还是放眼世界看;无论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意义都是深远的。鉴于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确保其健康发展,必须针对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未来的可能态势,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引导,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