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从我国城市自身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市建设思想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可是,实际的结果是,大城市都发展起来了,小城市却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这主要是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在那个发展阶段,就得集中起来,才能产生服务、产生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就是说,我国近30年的发展靠的是大城市。但是,现在我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这个时候考虑发展中小城市,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比如,北京还能继续这样“摊大饼”式的发展吗?根据北京统计局2013年年初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73.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261人/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1人。固定的资源条件,却要面临每年数十万的增加人口,足见其承受的负荷之大。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方向上,如何合理分解城市资源,发展合理有序、彼此有效分工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使城镇化不仅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更能释放有效、体面的就业机会,实现人的市民化。这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新”点所在。
因此,我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模式不是人口转移,而要以就地城镇化为主。就是说农民没有必要一味地去外面,到大城市去打工。只要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各得其所,能够成为吸引人的一个焦点,我国城镇化就看到方向了。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顶层设计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顶层设计,以统一认识。当前,我国城镇化顶层设计还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整体设市模式存在欠缺。把县城作为设市最低单位不妥,更基层建制镇没有设市的权利,尽管有的镇发展水平很高。这违反国际惯例。中国十多年没有明显增加城市数量是不正常的。第二,大、中、小城市布局结构怎么落实,近些年主攻哪一个层次,都需要明确。第三,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应该具体化。城镇只是庞大居民点的组成部分,要对整个居民点结合国土整治改造进行顶层规划。
中国已经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大城市群落,顶层设计需明确城镇化近期主攻的层次不应在大城市,而应放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这个层次,能起到对大城市和小市镇的沟通协调作用。其次应重视乡村,其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是重点。2030年到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达到70%。到2030年,我国可能会有1/3农村能够变成农庄,估计到2050年、2060年以后,原有意义上的农村才慢慢会消失。那个时候,估计还不是完全地消失,因为我国的人口多,我国的基本国情还在。由此,可以想象,我们未来绝大多数的人都住在城市里边,农村逐步地实现家庭庄园化。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