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与模式(3)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要想过关,农业必须是先进、优质、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把县城作为设市最低单位不妥,基层建制镇没有设市的权利,虽然有的镇发展水平很高,这不符合国际惯例。

(二)利用后发优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我们要走出一条更加集约、更加快速、更加有质量、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地讲:一是更加集约。我国荒漠面积太大,国土一半都是沙漠。以比较宽的口径计算,美国城市居民人均占用土地约是1000平方米;我国人均占用土地则是250平方米。这是包括了城镇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包括水利用地等。城镇化本身就是集约的过程,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要更集约一点。二是更加快。城镇化最早的国家是英国,英国从城镇化起步,工业革命以后,到完全实现城镇化,大概花了150年;美国从南北战争以后开始城镇化,它完成城镇化大概花了100年;日本、韩国是后发国家,它们城镇化花了50年。那么,中国城镇化发展大概需要多少年?中国1996年城镇化率达到30%,我国203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70%,至此,我国城镇化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修修补补,进一步完善。以此算下来,大概需要30、40年,我国就能够完成城镇化的任务。三是更加有质量。因为我们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高起点、高规划。四是更加可持续发展。

走出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体制改革上会发生很多深刻的变化。到那时候,我国大多数人都住在城里边,农村人口少,并且实现了集约化。比如一户农民可以经营上千亩的土地。那时候,土地制度也会有新的变化。土地制度到底怎么改,这个很难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城乡流动将会更加自由。在美国、欧洲,我们经常可见很多人在城里面呆腻了,就去买一个农场,到那里住几年,换换心情、活法,然后再回到城里面。我想,这在中国未来都能够出现,更何况还有一些新的手段,诸如:IT化、智能化、高铁化等在不断涌现。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模式探析

通常讲到城镇化,好像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那么,城市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究其本质,城市和乡村其实是一回事,它们都是居民点。只是随着居民点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所谓的农村逐渐地演变成为城市。因此,就城市发展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从农村居民点开始的。比如,上海这一东方明珠在鸦片战争以前曾经就是个小渔村。由此,城镇化发展至少应该有两种模式: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二是就地城镇化。

(一)就地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按规模与结构划分,我国区域可以划分为城市、乡镇、建制村(包括自然村和行政村)。我国现在大概有650多座城市;美国有2万多座城市;日本,其城市数目仅比我国少几座。由此,就出现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问题:一是仅靠现有的城市,根本无法消化我国大量的农民人口;二是仅靠现有的城市,我国中东西布局没法展开,整个经济活动没法展开。因此,要增加我国的城市数量。那么,我国城市的增长潜力有多大呢?

第一,从我国现有的乡镇来看。我国大概有3万多个乡镇。以此推算,我国的城市数目近期可以增加到2000座,未来应该达到5000座。

第二,从我国的建制村来看。我国自然村和行政村加在一块,大概是300万个。粗算起来,我国每个建制村的面积,大致是3平方公里左右。在美国、欧洲早就实现了郊区化。前一阶段说到的底特律崩溃,其实质就是城市中心空洞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说,城中心的人追求美好生活,都到郊区来了,甚至逆向城镇化,到农村去了。在美国、欧洲,基本上没有“村”这种形式,都是农庄。美国大概有200万个农庄,其平均规模是200公顷,就是2平方公里。其中,能够产商品粮的都是10万平方公里即1000公顷这样的大农庄,他们的粮食一般都是出口。这些大户的比例大概占整个农庄的20%左右。其他就是中小农庄。经营中小农庄的农户一般都是自给自足,完全休闲的富人。因此,对于底特律来说,崩溃并不是坏现象。当然,底特律的发展进程跟我国的城镇发展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拿底特律的现象来探讨我国现在城镇化的问题。但是,从中我们也能获得一些城镇化发展的有益启示。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