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强调“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咋落实
天下之大,民生为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困难群众,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各级各地要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关系全局、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真心实意地解群众燃眉之急,给群众雪中送炭,以实际行动让特殊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与方向,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将群众的安危、冷暖置于首要位置,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真正弄清楚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弄清楚我们的根在哪里、本在哪里,视百姓为父母、为亲人,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想问题、办事情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想想老百姓的感受,多想想老百姓的冷暖,多想想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坚持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过好年。
要把有限的民生资金用在“刀刃”上。从历年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在逐年增加,国家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实惠。然而,由于我国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就相对有限。因此要提升民生支出的效力,达到改善民生的效果,一方面要把有限的民生资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将政策和财力向最困难的群体倾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改善他们的生活,让困难群众过个好节;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民生资金使用的监管。要加强对民生资金的监督审计,对于在民生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
要建立健全救助工作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我们要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让人民群众消除后顾之忧、安心创业就业,促进社会公正,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围绕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得到应有的救助,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使城乡困难群众“困有所济、贫有所保”;另外一方面要围绕救急救难,不断完善各类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对已经出台的医疗救助、临时补贴、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和措施,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同时真正体现“救急救难”;最后要围绕送温暖,加快完善和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春节即将来临,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广泛开展访贫问苦活动,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心灵上有所依靠、生活上有着落,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归,使他们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确保他们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当然,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长远思想,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抓,一茬接着一茬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最终让更多的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尽享改革发展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