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

转型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期。加强转型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环境资源破坏型到环境资源友好型的转变,进而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现实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给环境保护与治理带来挑战。一段时期里,我国实行的是先开放沿海,再发展内陆,最后推动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渐进式模式,造成沿海与内陆、内陆与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造成先发展地区向后发展地区转移高污染产业,后发展地区为赶上先发展地区不惜环境资源代价发展经济。其结果是先发展地区在经济发展后治理环境,后发展地区在先发展地区治理环境时污染环境。这种阶梯式进程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局面,使环境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环境治理面临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挑战。一是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聚集,加重城镇环境污染。随着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将出现垃圾剧增、水源紧缺、空气污染加剧等情况,垃圾围城现象、雾霾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城镇人口短时间膨胀有很大关系。二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转移,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环境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效的环境治理。环境文化倡导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环境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但是社会中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等观念或行为,特别是环境事故频发,却缺乏有力的惩治力度,充分说明环境文化在整个社会中还没有真正形成。

加强经济转型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美丽中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是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新体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是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标。只有加强环境治理,做到防治结合,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道法自然、幸福和谐的生态文明新局面。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选择。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期: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改善民生的紧迫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效降低经济发展成本,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道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