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红包纠纷”之反思(2)

【案例】“红包纠纷”之反思(2)

“红包纠纷”透露出什么信号

之所以发生“红包纠纷”,是因为在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一系列反腐败政策的高压态势下,官员受到了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权力寻租”、“权力寻钱”被关进制度笼子,孩子的“红包”较往年大幅度“缩水”,心理失衡而要求父母给予补偿。

从“红包纠纷”事件中,透露出三个信号。

一是传递反腐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抓大不放小,近20只“大老虎”和一批中、小老虎被关进“铁笼子”里,一批小苍蝇也被拍得晕头转向,胆战心惊的,党员干部中的腐败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彰显中央八条禁令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已初显威力,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已积极响应党中央清廉过节的要求,自觉做到防腐蚀,拒收礼。 

二是送礼方式更为隐蔽。近年来,收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不正之风侵入节日文化,逢年过节送礼联络感情已经成为“潜规则”,在“礼不到关系会断”、“谁不送礼谁吃亏”的理念下,以礼代贿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选择。在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一系列反腐败政策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部分人挖空心思去打通关节,通过借向孩子发“红包”的形式投其领导所好,联络感情。2月3日,《新京报》报道,大年初二,18岁的李成(化名)从登门拜访的“叔叔”手中,领过了“这辈子最大的红包”——3000元。“叔叔”不断强调,过年了,让孩子自己买点儿好吃的。

三是家庭教育亟待跟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长期在收受红包的家庭环境中熏陶,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用红包来打点、摆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就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要教育孩子,向孩子说明收受红包的危害:叔叔、阿姨们都是是冲着权力而来的,若不是爸爸妈妈担任一官半职,又怎么会有人发红包呢?如果收受红包,爸爸妈妈就会受到停职、下岗等处分,到时候全家人的日子都会不好过。 

“红包纠纷”在传递反腐好声音的同时,也折射出反腐败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负责态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作风,层层落实、一抓到底,彻底铲除“贪腐温床”。

用“家风”来破解“红包纠纷”

在八项规定之下,节日反腐成为了重点,不仅官员受到了全方位的监督制约,而且其子女也明显的感受到了制度威力。往年,孩子们春节收受红包不仅是一种习惯和常态,而且还形成了攀比之风,如今则“王小二过年”,导致红包收入锐减,产生“红包纠纷”也不足为奇,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理十分单一,但作为为官的父母则应该坚守制度规定。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接连几天聚焦于家风报道,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解读家风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家风不仅影响到社风,更影响到党风政风。如果任由子女收受他人红包,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心理就会发生扭曲,如果父母不及时制止,一味迎合子女,就会让各种不正之风乘虚而入,投机钻营者利用给孩子发红包这个机会,变相对官员进行贿赂,结果不仅害了孩子,而且还会毁了自己。从以往落马官员案列来看,节日往往是腐败重灾区,而子女红包常常的最薄弱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