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以“不敢腐”促成“不想腐”

公方彬:以“不敢腐”促成“不想腐”

核心提示:反腐要收到更好成效,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一个是确立新政治观,另一个是引导社会大众的认知。访谈:《湖北日报》2月5日 记者艾丹 受访嘉宾 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曾任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正师职研究员 

将权力关进笼子,钥匙交给谁?管理钥匙的肯定不应该是个人,而应该是完善的制度。只有制定严明的法律和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一旦触犯法律或制度,一律追究其责任。

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越往后,反腐如何推进?如何刮骨疗毒?怎么壮士断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要打老虎,也要完善制度

记者:中央打老虎的声势越来越大,是不是打击、抓捕的官员级别越高,人数越多,就是惩治腐败的效果越好呢?

公方彬:当前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打大老虎的心理期待,每打一只老虎都会形成一波网络狂欢。实际上,以打大老虎来震慑和遏制贪腐,从阶段性上来讲能收到很好效果,从长远来看打老虎不是反腐根本出路。

在老百姓眼里,通常有“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查办有影响的腐败大案,打掉官职、级别高的贪腐蛀虫,可以诠释中央反腐的决心,只打一些小的绝对起不到震慑效果。打老虎,代表的是反腐的决心和魄力。

以前有一种顾虑认为,打的官员越多、官职越大,会不会侧面影响党的形象问题,以至于在反腐的问题上不敢深打。但是,从近期中央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反腐的成效来看,党中央已经意识到在腐败问题上,越是姑息迁就和避讳,只会更加损害党的形象,而不是维护党的形象。既然腐败形势严峻,从上至下对反腐也有坚定的共识,那么必然要拿出“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般的勇气和魄力。这是一个必然性和阶段性问题。

一个干部从成长到成才,最后落到锒铛入狱,不管是从人的培养,还是对个体的家庭而言,都不是幸事。打老虎,震慑官员,说到底不是反腐最终目的。邓小平同志讲,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反腐败最终要走向制度层面,依靠制度反腐。将权力关进笼子,钥匙交给谁?管理钥匙的肯定不应该是个人,而应该是完善的制度。只有制定严明的法律和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一旦触犯法律或制度,一律追究其责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