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政策纲领实质,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全党始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各项政策纲领的实质,面对变化多端的世情、国情,因地制宜,冷静地制定并贯彻各项政策纲领。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没有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使得共产党放弃了对统一战线,特别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党中央及时调整方针政策,开始走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丝毫没有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退却,反而越挫越勇,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并且因地制宜,颁布了一个又一个土地革命法案,建立起了一个个燃烧着革命烈火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决贯彻各项政策纲领,并变成自觉行动。一个政党颁布的各项政策纲领,只有党员自觉地贯彻其精神和主旨,并将其将其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才会真正得到落实。党的一系列政策纲领也正是在成为了党员的自觉行动之后,才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
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事迹。在国家、民族和党的使命面前,中国共产党员深知,与人民的利益相比较而言,个人的得失轻如鸿毛。有了这些认识,即使党的命令再困难再艰巨,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也会毫不犹豫地赴汤蹈火,不辱使命。
广大党员坚决捍卫党的各项政策纲领,并时刻防止各种不良思想的干扰,不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同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路线作斗争,保证了各项政策纲领的贯彻落实。诸如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等会议,一次次把党从生死边缘上拽了回来,也一次次为党重新注入思想的新鲜血液,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
不断调整方针政策,探索中国革命之路。近现代中国国情千变万化,要制定出一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政策,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摸索过程。
从党的一大确定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党的二大提出应该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党的战略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党开始认识到,中国人民当前所受的最大的痛苦,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剥削,而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这才导致了民主革命纲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针政策的产生。
大革命失败后,党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又到了农村。最初,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它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夺取城市而胜利的。因此,可以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湘赣边秋收起义的目的可以说都是为了夺取城市,但是效仿俄国人成功经验的举措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于是,党开始在农村开展革命(也就是土地革命的开端)。在这一过程中,结成了工农武装联盟,中共获得了农民阶级前所未有的支持,土地革命这才有了比辛亥革命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更是毅然决然,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并宣告: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和真正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面对国民党的言而无信,共产党调整策略,立足于“打”。面对国共双方激战、战火直逼延安的局势,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延安只是一个政治象征,当下最重要的是服从战略考虑,最终决定放弃多年苦心经营的延安。这一重要决策后来被证明是极为正确的,从当时的军事战略上来看,延安只不过是一个红色之都,如果死守反而会被围堵,这样一来,失去的就不只是延安了。
党所制定的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与党的纲领一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党的力量之源的基石,党才能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并始终如一地坚守根本宗旨,向着最高理想不断前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