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应对全球贸易新变量(2)

摘要:商务部公布的2013年全球贸易摩擦数据显示,目前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摩擦日渐频繁,对中国来说,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美对华暖水虾反补贴案等均是此类贸易摩擦的典型案例。同时,新兴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也呈加剧之势,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巴西等国都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

三大新变量影响全球贸易

综合来看,2014年全球贸易环境还存在汇率战、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等三大新变量。

2

近两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汇率波动加大。2013年,日元对美元贬值超过20%。与此同时,美元对欧元持续贬值,这一趋势已延续了一年半之久;人民币对美元则屡创新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全球各大经济体之间汇率战愈发频繁,可能导致全球贸易出现更多不可控因素。一方面将直接影响新兴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超出预期,势必带来全球流动性收紧和发达国家需求下降,抑制新兴经济体外贸出口。

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都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其中,不仅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因劳动力成本和环境资源出现的竞争,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也存在产业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说,中美之间的产业竞争就是全球产业竞争的典型。美国为尽快复苏经济、重振本土工业,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其投资重点。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近年来也在积极发展类似的产业。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中国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了更大的竞争,中美贸易关系从互补性为主转向越来越多的竞争。这种各国力主培养本国产业的趋势,意味着各国将在竞争规则和贸易规则上做文章,加剧贸易摩擦。

此外,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和页岩气革命等因素,可能将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原先的出口比较优势构成新挑战。

美国页岩气革命后,其对能源进口需求出现下降,这带动了全球能源格局的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4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中,除了农业原材料价格将上涨外,石油、非燃料初级产品、金属等商品的价格都将呈下跌走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盛建明认为,这虽然有利于新兴经济体扩大初级产品特别是能源的进口,但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需要中国企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国出口形成新的制约和挑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