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勿让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4)

【案例】勿让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4)

食品安全应当城乡统筹兼顾

城市对食品的关注度警惕度逐渐上升,不单单是城市居民对食品问题的高度重视,更是因为城市监管部门对食品问题的大力监管,严查严打,坚持不懈。问题食品在城市已被连根拔起无处遁形了,然而在农村民众对食品问题的关注度偏低,农村市场监管相对薄弱的情况之下,导致了大量问题食品疯狂流入,几乎充斥了整个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高仿”食品的“入驻村庄”与农民有待提高的素质有关更与监管部门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有关,食品安全无小事,监管部门应当城乡统筹兼顾。

转换思想,对问题食品说不。农村群众普遍有一中爱“便宜”的习惯,不管质量如何总是把“低价位’放在第一位,这是落后思想,应该明白“便宜没好货”的道理,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货好价低的食品是很少存在的。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小恩小惠就把健康问题抛在就九霄云外,农村应当加大对食品问题的教育力度,让群众辨清问题食品的危害,还农村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环境。

加大监管力度,铲除问题食品渠道。假冒伪劣食品总会有生产销售的渠道,监管部门要从根部抓起,严打制造窝点,断绝问题食品的货源;再者,要监管销售渠道,对销售问题食品的商家,超市,要严罚严惩,断掉他们的销售渠道,“根叶”一起抓,断绝有害食品的出路。

城乡统筹兼顾,坚持到底。从城市跑到农村的问题食品从制造窝点、销售渠道及群众思想上都发出了抵制信号,城乡建立对食品问题的统一战线,坚决抵制,坚持到底,拒绝购买;监管部门要坚持严打,发现一起铲除一起,坚决打散扎堆农村的“舌尖安全”上的忧患。

别让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不仅不能遗忘农村,更应把农村市场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为父老乡亲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春节回乡,问题不少。许多在农村走亲访友的人发现,过期食品、绿毛蛋糕堂而皇之地成了礼品,像“娃恰恰”“康帅傅”“奥立奥”等在城市很容易被察觉的山寨货,在乡村小卖铺里却很受欢迎。就在人们还聚焦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农村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顾此失彼,令人心忧。

以前,对于农村的山寨食品、“李鬼”产品现象,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网站,但往往不了了之,成为众多新闻中不那么起眼的一个过客。然而,通过春节的近距离观察、亲身体验,许多人才发觉,农村的“舌尖安全”已经是病象沉重。

谁在坑害农村的消费者?不法商家难辞其咎。在城市人人喊打的问题食品,到了农村,却被一些人采用降低价格、改换包装名称等手段粉墨登场。由于价格低、卖相好、面子大,假冒伪劣扎堆横行,十里八乡纷纷进货,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加上一些强势村镇干部把持的商店,问题食品凭着扭曲的营销渠道,能获得见怪不怪、一路绿灯的“礼遇”。畸形市场生态背后,还有不良社会生态。

问题这么严重,监管难逃其责。固然,农村食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对面子要求较高的矛盾给山寨货可乘之机,但更需反思,如此明目张胆、大面积地制假售劣,生产、流通环节已经糜烂到了何等地步?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又流失到了怎样的程度?问题食品横行乡里,再次以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农村是市场监管最薄弱的一环,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不仅不能遗忘农村,更应把农村市场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为父老乡亲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此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问题食品的背后,是一些问题工厂、地下作坊由城市转战农村的“转型”轨迹,不从生产源头上把好关口,淘汰这些昧着良心赚钱的黑产业,假货劣品会层出不穷。

同样关键的是,监管决不能选择性失明,而应有所作为。针对重重积弊,在农村更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农村的食品安全生态才能有一个显著改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