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勿让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5)

【案例】勿让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5)

【启示与思考】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假冒伪劣、过期产品也被夹在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打实查和城市居民的维护消费者权益中间,无法动弹。但是这些不法商家却看中了农村这块“宝地”。

山寨商品傍名牌,过期一年照样卖——相比城市里较为隐蔽的食品安全问题,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的假冒伪劣,早就是一种普遍存在。农村之所以会成为假货集中地,常见的原因分析是——农村消费者辨别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甚至有点图便宜“知假买假”。

无论如何,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的泛滥,都是典型的违法犯罪行为。因为,假冒伪劣食品不只是谋财,那简直就是害命。毫无质量保障的山寨食品和过期食品,无异于一种慢性的公开投毒行为,其实是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不得不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的泛滥,根本原因就在于那里是监管的真空地带和不毛之地。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农村消费者都是“傻子”,而是因为监管部门在穷乡僻壤常年“玩失踪”。要杜绝农村市场寻常可见的假冒伪劣,最关键的就是监管部门要引起重视,建立常态化的机制,下决心去治理。

市场有细分,可以有高端商品,也可以有中低端层次的商品,却不应该有假冒伪劣产品。首先得问问那些“小白兔”、“徐记”、“娃恰恰”、“康帅傅”是谁生产的?笔者认为,只要工商、质监等监管者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可以顺藤摸瓜找出生产源头的。对之,当依法处理,决不容许假冒伪劣产品祸害农村。而且,对监管不力、不作为的监管者也该有严厉的问责。农村市场不是消“废”市场,需要多方齐心协心。

那些优质商品及其经销商,也要有一份长远眼光,不要因眼前利益而轻易放弃农村市场,最后造成“劣币驱赶良币”状况的出现。同时,商品分销物流等渠道的建设也该及时跟上,政府及企业都要尽到一份力,好让农村也能买到放心的商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