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心群众痛痒,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1934年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尖锐批评一些苏区干部,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其他事情都不管。他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1944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流行疫病,农村缺医少药,严重威胁群众健康。毛泽东说“近来延安疫病流行,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在他的亲切关怀下,医务人员走村串户为群众送医送药,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群众给毛泽东送来“人民救星”的牌匾。群众对党的信任既是一种情感活动,更是一种理性选择。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取得最大支持,赢得最大信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理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群众从民生不断改善中感受到党和政府是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的。
四、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1941年6月延安天降暴雨,延川县县长李彩云被雷击身亡。一位老乡指名骂毛泽东,“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边区保安处要抓人,当即被毛泽东制止。他说:“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他们觉得共产党虽然很好,他们很尊敬,但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就要躲避一点”(《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339页)。毛泽东马上调整征粮政策,做出消减公粮4万担的决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毛泽东制定了两大政策:一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组织部队、机关、学校开展大生产运动。二是实行“精兵简政”。于1941年至1942年连续三次精简机构,减少党政机关人员25%。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公粮从1941年占总收获量的13.58%,降为1942年的11.14%,1943年又降至不足9%,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胡乔木说,“这是一个转机,陕北人民感到毛主席与人民是联系在一起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1977年邓小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在延安的时候,为什么要搞大生产运动呢?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征粮征多了,群众有怨言。我们好多共产党员听了心里非常不舒服,毛泽东同志看法不同,他说,讲的有道理,群众的呼声嘛,毛泽东同志就是伟大,就是同我们不同,他善于从群众这些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当前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又进入矛盾凸显期。世界银行2006年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千美元,特别是6千美元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增长长期徘徊停滞。2010年世界银行又进一步描绘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就业困难,公共服务短缺,金融体系脆弱,过度城镇化造成畸形发展,腐败多发,社会动荡。目前我国一些方面已经具备上述特征。面对上述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直面群众的意见甚至牢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提出解决的方针和政策,闯过改革的深水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