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应该理性看待公务员过“裸年”(3)

【案例】应该理性看待公务员过“裸年”(3)

拜年篇

老同学提年货来拜年不想去门口接怕被人误会

“今年春节感觉好冷清。”周全(化名)是省内一家公职单位的副职领导。说这话的时候,他正抽着一支17元一包的黄鹤楼香烟,而以往在他手上见到更多的是50元左右的苏烟和中华。

“中央有八项规定和各种禁令,这些我们都要遵守,都要贯彻。”但周全表示,副作用也是有的。“公务员也是社会人,也有自己的社交需求,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但今年大家都不太敢走动了。”

从走入社会开始,他就在公职单位供职,社交圈基本由党政机关工作者构成。“过年时放长假,又有传统习俗,就算没有利益关系,互相拜个年、串个门,这应该算是人之常情吧。但今年差不多都是电话、短信互相问候一下,轻易不敢互相去家里拜年,怕被盯上。”

周全说,年初二时,一个不在公职单位工作的老同学到他家里来拜年,提了些一般的年货礼物,在西安市未央路附近一小区门口打电话让他去接。“我边往门口走,心里就边后悔。为啥?怕人看见了误解,那会儿真想给他打电话说算了,或者让爱人去接他。”周全说,自己硬着头皮走到门口,接上了老同学往回走的路上,一遇到熟人打招呼,除了寒暄,他总要下意识地跟对方“表白”一句,“这是我老同学,在××工作。”他也觉得这样有点怪,但不这么说,就怕有人误会。

“像我跟单位一把手共事快十年了,在基层的时候关系就不错,后来搭班,工作场合以外,更是把他当老大哥一样相处。”周全说,两家夫人挺熟,孩子也在一个学校上学,所以往年都会一家人去对方家里坐坐。“但是今年年前没放假时,他就专门跟我说,‘今年就算了,过完年再补吧,不然怕影响不好’。你看看,谁跟谁还不能有点感情交往了。”

说起“冷清”,周全表示,还有另一层意思。“今年不少同事遇到我,总要抱怨没年味。”周全说自己知道,这话里的意思主要是“啥都没发”。他分管单位后勤工作,所以就成了员工的主要“吐槽”对象。“不光年终奖、购物卡之类的不敢发,连最普通、正常的年货福利也不敢发。这不是跟你说呢,我们单位今年过年连一袋米面、一桶油都没发。可以说是‘过裸年’。”

过“裸年”怎么就不正常了

年前购置年货,是老百姓过年的必修课。可在一些习惯了“工资基本不花,年货基本不备”的公务员眼中,这样再正常不过的事却变成了不正常。这不,才过了一个“裸年”,有人便忍不住吐槽了:咱正常的福利、年货去哪儿了?

花自己的钱购置年货,明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何有公务员忍不住抱怨吐槽呢?原因很简单:以往福利年年发,年货年年有人送,以致有人认为此乃天经地义。今年春节,这些额外的福利年货没有了,顿时有人备感失落,有人不习惯了。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此前单位发的福利,还是他人礼送的年货,都与公务员这一特殊身份相关。作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员比普通人群掌握、支配着更多的公共资源,这才使他们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香饽饽,逢年过节不忘以礼以利相送。这不但引发奢靡浪费不良之风,让年味变味,“礼尚往来”背后,也难免制造腐败温床。

八项规定等措施,刹住了不正之风,让公务员不正常的年终福利、年货趋于消解,回归正轨,这是令人点赞的好事。在一些公务员的心中眼里,它却成为不正常之事,只能说明廉政清风之路仍任重道远。

警惕公务员抱怨“过裸年”的小算盘

在中央禁令之下,除了极少数顶风变相发年终大红包外,机关慷纳税人的慨,年终给公务员大发福利、大派奖金、大送红包的动作的确有所收敛了。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但连日来,关于这方面的“杂音”也不少,应引起足够重视和警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