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迥异的两种居住环境
莫桑比克岛因其地理和历史环境的结合,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岛上的人口主要是公元200年左右移居此地的班图人的后裔。10世纪至16世纪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的过程,对莫桑比克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地语言上。葡萄牙成立(16到17世纪)之后的两个世纪里,莫桑比克岛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大融炉。城区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影响,岛上的建筑是各种风格的融合,有自己本土的传统建筑,也有葡萄牙风格的影响,印度和阿拉伯风格也汇入其中。莫桑比克岛上有两种不同的居住环境。一种是位于岛屿北部的石头和石灰之城,为葡萄牙殖民地政府(1507-1898)所在地,有政府机构、商业贸易、历史遗迹和一部分居民区。另一种为稻草之城,自发建立于上一个世纪,是随商业活动而建立的住宅区。稻草之城地势较低,因它建在当初建设石头之城时挖取泥土等建筑材料的那片空地上。稻草之城占了岛屿面积的30%,城区只有北部有一处空地,紧临圣塞巴斯蒂昂城堡。石头之城曾被占领者占据了很长时间,如今,石头之城正在腐蚀损坏,一些建筑遭到破坏,中世纪的地板和屋顶已塌陷,多数房子已经不能够再让人居住,因此,大多数人住在稻草之城。两城之间风格迥异,这种不同从一开始就存在,并在整个殖民时期延续着。
有着独特非洲风情的莫桑比克
城市一眼望去,恰如欧洲和非洲文化的结合体。教堂的设计、房屋结构、街道、广场、防御工事等无一不显示了葡萄牙风格。虽然岛上的建筑反映出阿拉伯、印度和葡萄牙等各国的影响,但是在视觉上却保有非比寻常的协调感。这种建筑的统一性主要是因几个世纪以来都使用相同的建材(主要是当地出产的石灰岩、当地木材和棕榈叶等)和类似的建筑计划(大多是讲究对称、六房和长方形结构的平顶房屋)。岛上其他重要的建筑物包括守护圣母礼拜堂(1522)、仁慈圣母教堂(1635)、以及较晚的圣塞瓦斯蒂安(St. Sebastian)城堡始建于16世纪中期,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为特色,还有新古典式医院(1877)、四个对称的城镇市场(1887)、令人印象深刻的19世纪时期印度教寺庙、19世纪时期的清真寺,圣保罗宫1674;1763~1935年为总督官邸,后来改成博物馆)等。
一睹莫桑比克岛的迷人风采
当地的文化与土地息息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在露天进行。工作和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联。当地人民的音乐和舞蹈富于热情,豉的节奏很强,使音乐极具活力。
鲜为人知的美丽宝岛
莫桑比克岛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岛。莫桑比克岛是这几年才逐渐开发旅游项目的岛屿,其最大卖点就是毫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这里还惊现了中国古代的瓷器。莫桑比克岛海事博物馆一个永久性的中国明代瓷器展正式开幕。展览由莫桑比克政府控股的帕特里莫尼奥国际公司主办,被列入莫桑比克岛古代文物研究计划项目。展品包括代表中国瓷器业鼎盛时期文化艺术水平的明代碗碟,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莫桑比克政府表示,中国瓷器展览将给莫桑比克岛海事博物馆增添光彩,并吸引更多的游客。莫桑比克岛是历史上东西方物物交换的重镇,另因厄加勒斯洋流由此经过,此处多有海难发生,造成古代不同时期的船只在此失事,同时也将运输珍宝的商船埋藏。仅从海边到处都有被海水冲刷上来的瓷器残片,足以说明附近的水域一定有装载大量瓷器的沉船,否则,决不会造就如此自然奇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