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生:党的群众路线的实现逻辑

于洪生:党的群众路线的实现逻辑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质就在于通过活动,解决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提升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在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与行不可偏废,要达到知行合一,这是群众路线实现的基本逻辑。

从哲学的角度说,知与行之间是辩证的关系,“知”侧重从理论上解释某物是什么或者某事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行”则强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所信仰的知识相契合。知与行有时是脱节的,比如,有的党员干部知道应该重视群众工作,认识到党群关系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性,但却不去履行。现实中,人人都知道应该努力上进,要有毅力,可事实上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人人都知道贪污腐败收受贿赂是不对的,是有风险也有违道德的,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去做?解释说明此类现象,还需深究“知”与“行”复杂的内涵关系。“知”有“真知”与“假知”之分,“知”不仅是“知道有那么回事儿”,也不仅限于知道对错,而是要“真知”才行。成功之人,知行合一往往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人,没有能成就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才能境界高,胸襟宽,可以广纳贤才,收获人心,成就伟业。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以“知”的学习教育为基础,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观念决定正确的行为作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认识问题;二是立场问题。

价值观是党员干部思想的“总开关”,有的人口头上说,我是党员干部,我是人民公仆。而实际上却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眼中无民。遇到具体事情的处理,便忘记了人民群众才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总觉得自己才是“主人”。为此,必须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只有回答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才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才能真正回答解决好“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党员干部是舟是鱼是公仆,人民群众是水是主人是父母。古语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那种“油水关系”、“蛙水关系”,是没有认清党群定位所致,是对党群间血肉联系的背叛。

贯彻群众路线,首要的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我们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的思想观念。在解决好认识问题之后,还有群众路线的立场问题,即如何摆正自身与群众的位置问题、如何看待群众利益的问题。立场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它比认识问题更深刻,与实践联系更直接。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虽然能够正确认识群众,但因为群众立场不坚定,而不能真正自觉地贯彻群众路线;更有甚者,把自身凌驾于群众之上,无视、践踏群众利益。

落实到实际行动

其次,以“行”作为活动的重点,将有关群众路线的正确认识和立场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促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思想必须见之于行动才有现实意义,行为作风是群众观的外现,突出抓好作风建设:一要理论联系实际;二要密切联系群众。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党员在工作中能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有关群众路线的正确认识与立场同当时当地群众的所需所盼联系起来开展工作,群众的困难和利益是最大的实际,因而要突出问题意识,以切实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各项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与否,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不深入群众、不联系群众,就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不为群众办实事、干好事、解难事,就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因此,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现在人们都在强调“接地气”的重要性,这是在要求党员干部多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体察民情,顺应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然而,下了基层,见了群众,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地气”?不是。“接地气”必须要身到、心到。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耐心、虚心、诚心地对待群众,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受到人民群众拥戴,这样,才能“接地气”,否则只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下基层的过程,是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期望的过程,也是宣传党的政策、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的过程。需要耐心听取群众对改善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呼声,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批评意见;要向群众说明党的方针政策,深入细致地剖析社会热点问题,化解群众的疑惑。对群众的不满情绪,不急躁,不生气,冷静理性对待,多走、多看、多听、多总结、多交流、多思考、多研究。

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具体环节,首先,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必须深入群众之中,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呼声。他认为,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虚心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他还指出,了解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必须深入、全面,要把握那些有代表性、倾向性的意见,不能只听取个别的、没有价值的意见。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