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办公室长了,就会习惯看材料定调子、到网上找样子、拍脑袋出路子,就会助长“四风”,就会和群众产生距离,这就需要到群众家走走亲戚,到基层补补课。
补补与群众的“思想交流”课。毛泽东同志认为“群众就是孔明”,党的干部“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目前,各级机关干部队伍中,从家门到大学门、然后直接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比较多。机关干部不缺乏理论知识、全球眼光和超前思维,也不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满腔热情,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普遍缺乏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经历和能力,少数年轻干部还缺乏对群众应有的感情,个别的甚至从骨子里看不起群众。因此,补补“思想交流”课,是必须地,也是应该地。补“思想交流”课要把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拉下面子,作为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党性是否成熟的一项硬指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热爱群众的真挚感情,群众就不会与你接近,你也无法接近群众。要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一定要建立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关怀体贴群众,尊重信任群众,热情帮助群众,真诚爱戴群众,以真情去创造一种与群众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氛围,推倒与群众之间的心理围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以坦率的态度和诚挚的言行去与群众打交道,只有与群众坦诚相见,敞开心扉,说真心话,做真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如果打官腔,讲空话、套话和假话,群众就会对你退避三舍;如果做虚功,办假事,矫揉造作,群众就会对你嗤之以鼻。要善于发现与群众的共同点,以这些共同点作为切入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强化,形成共识,使群众产生亲近感,增强信任心。同时,要主动融入群众,积极向群众请教、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建议,摸到群众心思的脉搏。要听得进“牢骚话”、听得懂“题外话”、听得到“真心话”,善于打破和消除生疏感,打开群众的“话匣子”,掌握基层情况,听取基层民意,为决策和服务群众工作奠定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