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及如何养老:经济社会的重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辜胜阻表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并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老龄人口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二是在群体结构方面,需要特别照顾的“失能、高龄、三无、空巢”四类人群的绝对量和比重都很高;三是在养老模式方面,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四是劳动力供给和养老资源同时减少,一方面会形成用工荒,另一方面会造成养老荒;五是在城乡分布方面,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将更加突出;六是“未富先老”与“未富先骄”同时并存。
辜胜阻说,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又有利于填补我国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要构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模式需求。要加强养老模式创新,针对不同老年人的不同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智力状况以及兴趣爱好情况,提供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旅游养老、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在内的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二要构建并完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内容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品质。要构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在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内容体系。三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要充分发挥家庭、政府、社会、市场等不同主体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担负起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重任。四要培植养老服务业多元化投资主体,增强养老服务业市场投资力量,加快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发展进程。养老服务业业的市场投资主体不仅要靠政府投资,还要大力发展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投资。五要构建多支柱的养老服务业支撑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消费能力。要有养儿防老,基础养老金养老,还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养老,个人养老金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和以房养老等多种养老“支柱”,增强老年人养老支付能力。
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经济平衡的重大决择
辜胜阻说,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严格控制结构性风险源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三农”领域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防范金融系统性或区域性风险亟需重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促进金融领域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银行体系、股权投资体系、金融担保体系、政策金融体系以及财政扶持体系。他认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有以下多种表现:一是市场利率过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十分严重。我国贷款利率约为成熟国际市场的2-3倍。面大量广的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只能靠民间融资,而民间融资的利息更是高达银行贷款的3-4倍以上,二是货币资产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衡,容易引发流动性陷阱。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货币资产总量与经济总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结构失衡既容易引致通货膨胀,又容易由于较多的货币资产容易引发流动性陷阱。“金融热、实体冷”所导致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三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融资结构失衡。社会融资相对较多地进入房地产行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相对较少地进入新兴产业、集约型经济和高新技术行业,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支持力度不足。四是社会负债率居高不下,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辜胜阻建议,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实现金融领域的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使大中型金融机构和草根金融机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共生互补,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为此一要构建多层次“正金字塔型”的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场外交易,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稳步推进“新三板”市场的扩容,大力发展“四板”和“五板”市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让大型企业融资更多转向公司债券。二要建立多层次“门当户对”的商业融资体系,形成多元竞争的银行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重视从供给端发力。大力发展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民间金融、草根金融和普惠金融。三要完善多层次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股权投资。培育区域创新文化、壮大天使投资家队伍,完善天使投资信息平台,规范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引导风险投资由重晚轻早、急功近利向更多关注早期创新型企业转变,构建股权投资多重退出机制。四要构建多层次金融担保体系,使担保体系回归公益性。建设包括政策性信用担保、商业性信用担保和互助型担保“三位一体”的担保体系;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国有担保机构公益性和引导性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