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变革兴起的,它既是顺应时代变革的结果,也是推动时代变革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开创的。党的十八大后,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接受时代变革的新考验,乘风破浪,继续前进。
关 键 词:时代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动态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钟瑞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旭华,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3)03-003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并在时代变革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要接受时代变革的进一步考验。我们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整个时代背景下去认识和把握,方能充分理解其科学性、时代感和历史必然性。
一、时代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社会主义革命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任何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一起构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合唱”;然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以单个民族国家的具体的革命运动为基本形式的,每个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胜利,就意味着向世界社会主义最终胜利迈进一步。说到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既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
20世纪初是世界体系内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经过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德、日、美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实力急剧膨胀,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以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急剧尖锐起来。各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政局不稳,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各国纷纷扩军备战。此外,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剥削和压榨,也激起了殖民地人民激烈的反抗斗争,加剧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各种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以至各方势力不得不采用最为激进的方式——战争来解决争端。由此,一战爆发,拉开了时代变革的帷幕。随着战争的推进,各种矛盾继续激化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历史契机。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薄弱链条中打开了缺口,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时代发生重大变革,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国际形势的重大变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8年,一战以德国的投降宣告结束。1919年上半年,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战后世界秩序问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原本希望洗刷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然而,在和会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仍然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战胜国决定将战败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残酷的现实惊醒国人,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与此同时,国内形势也发生重大变革。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但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不断增加。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约达200万。这个阶级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它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且,由于它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具有更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和彻底。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使正处在苦闷和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给中国先进分子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答,更给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苦斗的仁人志士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向俄国学习”成为这一时期的响亮口号。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由此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是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的。……中国现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发生的,在中国则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但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领导革命,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党成立初期,效仿俄国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夺取政权,使“左”倾盲动主义在全党取得支配地位,盲目暴动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惨痛的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冷静下来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认为从外国搬来的“城市中心论”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实际上,中国革命的时代特点与俄国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中国革命有其特殊的时代特征:一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革命环境异常复杂;二是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国,由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和军阀割据,中国实际上并不统一;三是敌人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军阀连连混战,中国革命可以利用这些矛盾;四是中国革命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深恶痛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这些时代特点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实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实践经验,只能选择照搬苏联的模式。但在1956年,时代出现新变革,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作风进行了严厉批判,同时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赫鲁晓夫的报告一定程度上对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起了促进作用,但也引发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指导思想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在国内,一方面由于“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卓有成效,国家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党的威信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建设中出现冒进势头,财政出现赤字,一些城市生活必需品出现供应困难,不少地方引发了少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政治风波。鉴于此,中国开始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重新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出了要“以苏为鉴”,开辟了一条适应时代变革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1956年4月4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强调:“现在我们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努力找出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②以此为契机,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在正确分析了时代变革的基础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航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