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革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时代变革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受时代的新考验

当前,时代继续发生重大变革,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上,大国之间的博弈更趋激烈,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美国战略东移,加紧构筑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经济上,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一国的经济问题极有可能波及世界。21世纪的头20年,世界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仍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20年仍然是中国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完全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内,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条件开始发生变化,但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内需不足,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继续拉大;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后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是基础,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接受时代的新考验,乘风破浪,继续前进。

(一)在经济发展上,强调“四化”同步发展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我国是信息技术产品使用的大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虽然现在我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我们已经有6亿部手机和3亿电脑用户。发展信息技术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举措。此外,信息技术还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发展信息技术也是国防建设的需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前进势在必行。工业发展总是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使得大量的生产要素在城镇聚集,又带动、支撑了工业化建设。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西方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根据时代的变革,党的十八大创新性地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2)“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是党根据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的新举措。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二)政治建设上,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为民所用,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但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腐败堕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就是权力没有在阳光下运行,要根治腐败,必须真正让人民监督权力。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进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维权意识、监督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当下流行的网络反腐、微博反腐成为人民监督权力的有效形式,正是时代变革的突出体现。

党的十八大根据当前反腐败的时代特点,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权力”就是说权力要接受监督,监督权力的主体是人民。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让人民监督权力”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建设上,强调改善民生、创新管理

改善民生是各国政府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改善民生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民生”是一个动态的名词,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总的发展趋势是内涵不断丰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已不再限于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存条件,而是有了更高的生活质量要求,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当代,民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改善民生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民生和社会管理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讲社会建设强调比较集中、比较多的是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根据时代变革要求,不仅强调改善民生,而且强调创新管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改善民生的重点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3)具体措施就是办好教育、推动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能够使社会运行更加有效、科学,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时代变革的需要而兴起的,也随着时代变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这个进程将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5)

 注释: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第23—24页。

③聂运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④单秀法、王晓辉:《邓小平战略思想与21世纪的中国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⑤⑥陈海莹:《略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载于《理论导刊》2001年第5期。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页。

⑩(11)习近平强调: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参见。

(12)(13)(14)(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第34页,第34页,第13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