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争座悲剧引反思:我们的“谦让”文化去哪儿了?(2)

【案例】争座悲剧引反思:我们的“谦让”文化去哪儿了?(2)

死者曾是“全家人的骄傲”

阮钰现老家在十堰郧县农村,12岁的时候母亲因病离世,父亲一人拉扯4个孩子长大,生活十分贫苦。据阮士奇介绍,阮钰现是家中独子,高中毕业后就到武汉打工,经过几年打拼,终于在这里站稳脚跟,先后买了车买了房,老婆又刚刚怀孕,可以说人生的目标基本都实现了。“我以为幸福的日子就这么来了,结果人却没了。”阮士奇看着儿子的照片,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16日,阮钰现的家人纷纷从十堰赶来,说起他的死,家人始终难以相信。“他可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叔叔阮先生说。在采访过程中,杨作伍一直都含着眼泪,这位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彝族女孩,还没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争座悲剧能否唤醒沉睡的常识

公交抢座,老套的故事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悲剧结局。孕妇杨作伍和丈夫阮钰现、公公阮士奇一起乘公交,丈夫阮钰现想给父亲占座,与其他三人发生冲突,双方僵持不下多次动粗,致使阮钰现头部遭到击打,抢救无效身亡。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琐碎事,竟夺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真的“或轻于鸿毛”,死得毫无意义。

虽然具体死因有待进一步确定,但阮钰现之死与抢座冲突有直接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当初双方都能忍让一下,不至于如此大动干戈,整个故事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当然这仅仅是假设,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现在双方应该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现实是,这种文明常识已经沉睡得太久,远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多数公交抢座冲突一样,这起悲剧的发生,双方都有责任,谁都不让步,出了问题就靠暴力解决,无疑助长了彼此的暴戾之气。这些年来,因公交抢座造成的种种冲突举不胜举,让社会文明水平和国民素质的不足一览无余。

有的地方拿出了药方,比如“不让座就不开车”等强制让座的办法,但让座与否是道德领域的问题,强制干预措施根本无法破解让座问题背后的道德困境。更有人呼吁政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让座位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花钱同样买不来社会道德和国民素质,况且,在同一时间同一辆公交上,出现座位不够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说到底,道德问题最终还要回到道德范畴去解决,无论是强制让座还是加大财政投入,不仅治标不治本,反而有回避现实、偷梁换柱之嫌。回到道德常识、文明底线的角度,才是破解让座困境的终极之道。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和国民素质没有特效药,必须多措并举,合力推进,积跬步以至千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唤醒做人的常识和内心的良知,用一个个真实的行动呵护文明和道德的底线,捍卫法治的底线。这不是什么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每个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

不管生活是幸福安稳还是艰难多舛,都不能失去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都不能让内心的暴戾之气主导自己的行动。谦和忍让,利己利他,何乐而不为?在一个座位引发的生命悲剧面前,我们迫切需要扪心自问、躬身自省。

“争座引发冲突身亡”呼唤谦让文化

一个要占座位,另一个要抢过来不让占,双方就发生了激烈厮打。争斗的一瞬间,这些人已经把自我平静、自我谦让、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等最起码的人格品质和交际底线给扔掉了。一个小小的座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吗?能否得到座位,就如此重要,非要用厮打、恶斗以及恶向胆边生的行为偏激来置换吗?一时的冲动酿成了生命悲剧,扰乱了公共秩序,我们还是应该多想想谦让和宽容。

心理学上有一个“吸引力法则”:你用积极、慷慨、信任、吃亏、善美等正能量进行互动,吸引来的多是此类的正能量。否则,面对纠纷,总是抱怨、排挤、脾气火爆,吸引来的则是负能量,不利于事情的顺利解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